第七节 几种作物栽培技术及虫害防治 大同地区属杂粮产区,作物大体分三类:
第一类为粮豆作物,主要品种有玉米、高梁、小麦、大豆,谷子、糜子等。
第二类为经济作物,主要品种有甜菜及油料等。
第三类为瓜果蔬菜,主要品种有香瓜、西瓜及各类蔬菜。
影响本地作物生长的主要害虫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下害虫。如蝼蛄、蛴螬、地老虎。另一类属地上害虫,如蚜虫、象鼻虫、玉米螟、钻心虫、粘虫、跳甲、蝗虫等。1982年,又发现有大批草地螟。地下害虫主要危害是破坏植物的根、茎。地上害虫蚕食植物幼苗、茎叶及果实等。轻则使作物减产,重则毁田直至绝产。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耕作经验和治虫方法。如对地下害虫采用毒饵防治。地上害虫采用人工捕杀和药物毒杀等。部分乡还采用白僵菌的方法实行生物杀虫。现将本地几种主要作物的栽培技术和虫害防治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一、玉 米
玉米是本区主要高产稳产作物,平均年播种面积占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单产量高的年份是1984年,平均亩产354斤,单产最低的年份是1960年,平均亩产108斤。1949至1982年,平均亩产202斤。产值约占粮食作物总产值的百分之七十六点五。
1970年以前,本区玉米的主要品种有金顶子、黑玉46,后来,用黄金塔做主栽品种。1971年开始推广牛11×单891, 1976年推广156×单891,由于该品种贪青晚熟,从1982年开始以龙单一号为主栽品种。1985年我区根据实际情况,经过研究讨论,派人实地考察,从吉林引进了四单八玉米新品种,群众习惯称“吉字号”,该品种喜肥喜水,要求条件较高,应种在较肥沃的地块上,生长期在130天左右,亩施农家肥要3吨以上。优点是抗倒伏、抗大斑病,亩产在800市斤以上或者超过千斤。1985年虽春旱夏涝、但形势仍很好,亩产达 313斤,1986年全区大面积播种。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本区普遍采用旧式播种方法,至1966年后,又逐步推广了等距划印,人工摆粒,并逐步扩大了埯种和追肥面积。至1970年,科学种田面积达到玉米播种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本地栽培玉米以施用农家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1980年又开始推广均施底肥和深松打垄。即是将农家肥、尿素及过石等均匀滤入沟内。同时为了确保玉米穗大、粒多,在玉米展开六至七片叶时又普遍用了距苗二寸、深追三寸的化学肥料等追肥方法。
本地玉米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20日至5月15日之间。旧耕作时期一般只将原种直接播入土壤中。六十年代后期,又发明了催芽种和坐水埯种。催芽的主要方法是将种子浸入开、凉各半对成的温水中,八小时取出放在25℃的温室中进行催芽,待种子普遍拧嘴和长出幼根后,再放置于阴凉屋内,几小时后便可以播种。但 5月1日以前播种的都不使用催芽方法(一九八五年,这种习惯已开始改变)。本区玉米坐水埯种亩保苗一般在 2500至3000株之间。为了防治地下害虫,本地农民还采用了药物拌种方法。将 75%辛硫磷乳剂拌入玉米种子中。
本区玉米的田间管理主要采用三叶期定苗,株高一米以前完成铲趟和灌浆期放秋垄的方法。对粘虫和玉米螟虫主要采用撒六六六粉和滴滴涕粉进行药物防治。为促进玉米秋季早熟。部分农村还在玉米黄熟季节扒皮晾晒。
建国后历年玉米播种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千斤、斤
续表
二、大 豆
大豆是重要的食用兼油用作物。大同一带自1949至1983年。平均年种植大豆五万三千多亩。相当于全区作物播种面积的 7.7%。其中,种植最多的是1956年,种植面积68,240亩,种植最少的是1984年。种植面积22,059亩。大豆单产过去的 37年平均亩产99斤,单产最高的是1985年。平均亩产279斤。单产最低的是1982年。平均亩产61斤。
黑农16号是适合本区种植的主要品种,一尺距离种七至八株。亩播量约六至九斤。
本区大豆传统的播种方法为一犁挤、大垄扣种、扣种满垄灌等。过去因耕种和管理方法不当,断条和缺苗现象十分严重。多数地块一般只有五或六成苗。最好的也只有七至八成苗。九成苗以上的极少。加之没有间、疏苗习惯。多数都表现苗小且又稠密不均。在田间管理上过去都一直很粗放。铲趟最多不超两遍,以致草荒严重,生育不良。1980年后,本区采用大豆满垄灌的扣种方法,点滤种肥后镇压一遍。然后掏墒复土再压一次磙子。田间管理逐步实现了两铲两趟和三铲三趟。平播大豆疏苗薅草都在二至三次以上。
本区大豆一般以农家肥为底肥。部分社队以过石做口肥,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还灌溉一次。
本区大豆最主要的害虫为蚜虫、其次是根线虫和食心虫。
蚜虫在大豆生长茂盛期开始发生,伴随干旱和气温升高而快速繁殖,轻则使大豆停止生长、植株矮小、花荚少、粒子小,重则豆叶卷缩、落叶落荚直至枯死。据测定:本区大豆因蚜虫危害,轻者减产19%,一般减产30%,重者减产60%。
根治的主要方法是乐果喷雾药杀。防治根线虫的主要方法是防止大豆重茬和迎茬。对于大豆食心虫则一般在八月中旬用30%敌敌畏乳剂二至三两,浸泡秫秸蒸气捕杀蛾子。
1983年以后,本区人民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很多农户并以大豆生产做主要收入,将大豆送交国库一等价曾达每市斤 0.375元。1983年兴隆泉乡常忠学利用林地的空隙播种大豆,获万斤以上产量,曾被黑龙江省共青团组织命名为“大豆大王”。1984年后凡大豆送交国家粮库,不顶征粮任务,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大豆生产已被农户所重视。1985年全区各乡都有种植,但最多的乡是庆阳山,全乡种9,050亩,占全区21%强,其次是双榆树乡和兴隆泉乡。
建国后历年大豆播种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千斤、斤
续表
三、高 粱
高粱是本区主要粮食作物。1949至1958年主要品种有大蛇眼、歪脖张。而歪脖张的播种面积占高粱播种面积的 70%以上。1958年后,本区开始使用安达县良种场培育的歪脖张,1966年开始引进新品种黑杂三号。该品种产量高、杆高、但生育期较长,1969年大面积播种没睁开眼。1973年开始推广新品种同杂二号。至此,该品种便成为本区高粱的当家品种。
本地高粱最初采用杯、种方法,七十年代末期开始采用平播新技术,垄作垧保苗一般为七到十万株,平播行距30厘米,垧保苗十二至十五万株。
本地高粱施肥一般采用氮、磷混施方法,平播前将农家肥均匀扬开,杯种则采用滤肥方法。平播时每垧一般施氮磷肥300至400斤。用硝酸铵、过石按一比一比例混施,高粱长到六至七个叶片时,再距苗二寸、深追三寸,每垧施用尿素300至400斤。
本地高粱的主要害虫是高粱蚜虫,每年初伏开始发生。防治的有效方法是在抽穗后到灌浆期发现有少量蚜虫时,用40%乐果乳剂2,000倍液,进行快速喷雾消灭。
田间管理的主要方法是早定苗,垄作实现三铲三趟和放一遍秋垄,平播疏苗薅草三至四次。高粱的播种期一定要掌握严格,一般按谷雨后期适宜,如土地墒情好,天寒则容易粉子。如播期过晚,则容易产生秋天早霜,籽粒不熟, 但1973年后一直以同杂二号为主、加之984、1985两年霜来得晚,成了“自老山”的情况,高粱都籽粒饱满。
建国后历年高粱播种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千斤、斤
续表
四、小 麦
小麦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细粮作物,占本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百分之十左右。由于受病虫害、干旱及耕作技术等因素影响。产量较低,是本区低产作物之一。
建国以来,本区小麦栽培大体经历了搅种、大垄压小沟、三犁穿、平播等过程。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逐年发展、打井抗旱、推广抗病品种、发展机械化、播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不断提高。
小麦整地一般在秋季进行,主要方法是用五铧犁带深松部件实行浅翻深松。浅翻深松前,一般亩施农家肥三至五吨。新麦地亩施过石不超40斤的,一般用三分之二的过石与农家肥混合施用,浅翻深松后,再进行反复耙耢、细致整地。1980年后,本区高台子公社部分生产队还采用畦播方法、畦宽1.8米、畦长一般20至30米。
本区1977年前,主要使用克旱三号、克旱四号、克旱六号、克旱七号、克旱八号、克丰一号。后经示范试验,1977年后逐步确定小麦当家品种为“克旱六号”、“克旱七号”。
1976年前,本区大部分机播小麦采用7.5厘米单行播。1977年后采用 45厘米四条播和30厘米条播。一般都在土壤解冻二至十厘米时播种。清明前后陆续播完。亩播种量30至33斤,亩保苗四十万株左右。
本区小麦以施用农家肥为主,尤以羊粪和草木灰最为常见。同时也混施化学肥料,过石一般20至30斤,硝铵15至20斤。追肥分别为一次和两次不等。一次追肥在五至六片叶时进行,二次追肥分别在三叶期和拔节秀穗期进行。一般亩追尿素15至20斤,硝铵20至30斤。
本区在七十年代后期,因气候干旱,多数地块年灌溉约在三至四次,三次灌溉分别在三叶期、五至六叶期、打包秀穗期进行。四次灌溉则在播前增加灌溉一次。
1976年前,本区大部分公社收割小麦均在歪脖后才动镰,1976年后改为小麦硬粒后及时开镰,制倒后就及时脱粒。1978年建区后,小麦播种面积,呈下降趋势,远远不及安达县管辖时的1975年,这主要是因为:连续多年春旱,麦农苦于抓苗,土地承包制后,集中麦地基本没有,不利于灌溉;小麦的经营管理期集中,由于劳动力不能关键时统一使用,所以在收割、脱粒等环节上,不易组织大批劳力;经济开放后,市场议价面粉大量销售,也是促成麦播下降原因之一。就1985年看全区仅播15,948亩,为归安达县高峰期1975的七分之一弱。
建国后历年小麦播种面积产量表 单位:亩、千斤、斤
续表
五、谷 子
谷子是本区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一直很低,从1952年至1975年单产在 87斤至205斤之间。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栽培措施守旧、苗眼窄、苗不均、施肥少。轮作不当引起草荒,又加品种杂乱,老式耢耙开沟,宽度五至六厘米,苗眼一条条,不间苗、不疏苗,草苗齐长,到老变成了大青苗。
1956至1958年三年中,多用改良品种“新刀把齐”,七十年代初才逐渐推广良种“安谷68”、“龙谷23”,并将这两个品种做为当家品种。
由于谷子是须根系喜肥作物。所以本区一般选用玉米、高粱、小麦和大豆茬种谷子。其它轮作方式是大豆~高粱~玉米~谷子;大豆~小麦~玉米~谷子;玉米~玉米~谷子或玉米~小麦~谷子”。
本区在选用伏、秋翻麦茬种谷子时,均在早春开化时先用耢子呈对角线耢二至三遍,然后再用镇压器压碎地表土块。选用大豆茬种谷子时均采用顶冻耢茬的方法,开化后再用大犁趟土扶垄,增加垄面暄土。选用玉米、高粱茬种谷子时,一般都将茬子刨净、拉净并用耢子耢一遍。
本区改革播种方法后,平播时采用30厘米单条播或40厘米双条播,幅距20厘米。垄上三条播时,苗眼宽度20到24厘米,平播亩用种籽一斤三两,大垄宽播一般在一斤左右。
本区谷子施肥习惯为农家肥与化肥混施,氮肥和磷肥混施。大垄耢趟种一般亩施炕洞土、鸡鸭粪一千斤,过石30斤。垄上三条播时混施硝铵20斤和过石40斤。
本区谷子的田间管理,采用大垄宽播时,均细产细趟三遍。平播要用扒锄松土二至三遍。并在三叶期及时间苗和疏苗。每尺留谷苗18至20株。
大同区适宜种谷子,且小米是本区农村主食之一,几十年来,人们对小米格外喜爱,并把它做为赖以生存的主食。对死亡的人,人们称“不吃小米饭了”,以此做为与人世断交。就产地讲,虽然全区都适宜种植,但双榆树乡、老山头乡,葡萄花乡小米质优味美,大同区人们习惯称“西荒米”,所以格外喜爱。谷子因产量低、用工量大,人们一直不愿种植,只要满足自家需要便罢。从1978至1985年,国库很少收到农民缴送谷子,当地用小米大部从自由市场购买。
建国后历年谷子播种面积 单位:亩、千斤、斤
续表
六、水 稻
水稻在大同区历史上基本未曾种植过,虽然有的乡镇靠近水源,但多少年来一直是农业没敢涉足的禁区。跟随农村经济形式的变革、和引水、打井的良好条件。大同区于1984年派出考察团,赴黑龙江省方正县进行了考察,考察中发现,方正县自然条件、水源基本与本区相似。只是方正种植水稻较早、人们有一定的技术水平。1985年全区各乡镇按区政府布置都进行了水稻试种、年初插秧达2,456亩。据《农林科总结》讲:“……由于我们缺乏种植水稻经验,加之试种面积过大,对土质、水质考察欠缺,水土含碱成分高,缺乏水稻种植技术,所以成功只有594亩。平均亩产258斤。”就全区看双榆树,葡萄花乡有较好条件,且单位产量较高,1985年葡萄花亩产达405市斤。所以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水稻生产开拓一条新路。
七、甜 菜
甜菜是本区主要经济作物, 1977年开始大面积种植,年产量最低的是 1978年,平均亩产1,054公斤。单产最高的是1984年,平均亩产2,024斤。总产一百五十八万零一百八十五斤,共为本地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八百万元。
由于甜菜是喜微碱性土壤作物,而本地土壤pH值多数在7.5至8之间。故适宜本地大面积种植,本地种甜菜的地块一般选择平川地或排水良好的二洼地。茬口多选择玉米和小麦茬。
本地农民对甜菜施肥要求极为严格。亩施农家肥最少都在二吨以上,化学肥料习惯多施磷肥,亩施60至80斤。同时,选定种植甜菜的地块都基本做到浅翻深松、秋灌溉和秋起垄。
本地甜菜播种株距在八寸至一尺之间,播种时间一般在四月中旬开始至月末结束。甜菜出土长出两片真叶后开始一疏、二定、三清苗,即在两对真叶时疏苗,三至四对真叶时定苗,然后再进行一次清苗以彻底消灭双株。田间管理主要是三铲三趟和拔一遍大草。有的社队还在封垄前追一次磷肥,亩追15斤。
本地收获甜菜的时间是10月 1日至10月20日。起送甜菜的整个过程是四随、四净和四防,即随起、随检堆、随切削、随埋藏和起净、捡净、削净、送净及防风吹日晒、防冻化变质、防牲畜祸害、防丢失损坏等。
从1968年开始,安达县在立志火车站附近设立了甜菜收购站,为方便用户创造了条件。
影响本地甜菜产量直至最终造成甜菜绝产的天敌是象鼻虫及跳甲等。自1982年推广3911杀虫剂浸种方法后,春季抓苗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1982年以前,平均亩保苗2,300至2,500株,1983年提高到3,000株至3,500株,产量由过去的1,200至1,400增产至一吨。
甜菜生产在人民公社化时期,是按上级布置任务生产的,当时以甜菜为主的生产队都要在头一年选好种子、化肥,抓紧播种。但有的生产队,种了甜菜以解决夏季猪饲料为主,有的按垄分到各家各户,进行掠夺性的劈叶,致使果实收获甚低,糖分减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种甜菜的积极性较高,但苦于出售(质量、运输),于1984年后,国家改变了收购办法,实行分散交售,现金兑现。所以这一年单位面积大增。1985年遇到大旱、春天又遇一场风灾,使甜菜产量呈减少趋势。
全区几个年份甜菜播种面积产量表 亩、千市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