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农科各站简介
第八节 农科各站简介
一、农业科研站
农业科研站是大同区农业科学实验示范中心。建站几年来,共进行了20个科研课题,生产商品粮及种子八万余斤。
1980年建站时,配备站长一人。技术人员三人(中专毕业),有实验田52亩,手扶拖拉机一台,办公室面积300平方米,当年承担了四个科研课题:
1.玉米引种鉴定,本年初提出了石泗~B×安441是优良组合。
2.大豆引种鉴定,当年初步明确了安丰一号是适合本区的优良品种。
3.大豆施用滴滴畏剂防治根线虫取得了予期效果。
1981年,耕地面积由1980年的 52亩增加到105亩,当年增打一眼机电井。经市政府批准、省里拨款、建起了一栋130平方米砖瓦结构化验室。但因人员缺少.设备不全。当年没有化验。这一年,共承担了六个课题的农业科研任务。
1.玉米引种鉴定,进一步明确了石泗~B×安441在本区的增产效果。
2.玉米区域试验,初步探索出大庆市农业局下达的玉米品种在本区的适应情况。
3.尿素不同时期施肥试验。
4.化肥后效观察,初步观察出三料过石尿素都有后效作用。
5.玉米用辛硫酸闷种,不但能防治地下害虫。而且能使玉米增产10%左右。
6.谷子引种鉴定
到1982年11月份,站内已有技术人员八名。其中站长一名、大专毕业生一名、中专毕业生六名。本年由于技术力量的增加、科研项目由1981年的六个增加到11个。
1.玉米引种鉴定,明确了本区种植的石泗~B×安441是优良组合。
2.谷子品种鉴定及生产示范,明确了龙谷79~5559优良品种,并生产出良种。
3.糜子品种鉴定明确了龙77~4095优良品种,并进行了种子繁殖。
4.玉米用辛硫磷闷种防治地下害虫,进一步明确了防虫灭虫的增产效果。
5.尿素后效观察,通过三年试验表明尿素有后效作用。
6.大豆根瘤菌试验。用根瘤菌拌种增产明显。
7.大豆抗线育种品系鉴定。
8.玉米施用球肥实验示范。
9.玉米种子磁化试验。
10.玉米施用硫酸锌防治玉米花白苗。
11.大豆引种鉴定。
1983年承担了八项科研试验任务。
1.蔬菜引种鉴定。
2.谷子引种鉴定。
3.玉米引种鉴定。
4.大豆引种鉴定。
5.晚甘兰用磁化水灌溉试验。
6.玉米良种441×石泗~8育种试验。
7.糜子77~4095育种试验。
8.石泗~B自交系繁育。
经过四年的试验,在引种鉴定方面明确了玉米石泗~B×安441在大同地区适应性强生育性状好、产量高。比156×单891增产8.65%,大豆安丰1号比当家品种黑农16早熟,增产7%。
1984和1985年承担下述科研试验任务。
1.玉米引种鉴定:八四年引进了吉林玉米品种四单八号,进行了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
2.1985年搞了啤酒花引种试种。经过初步筛选,适于本区栽培的4个啤酒花品种。
3.王米单交种安 441×石泗~8——本站培育粮饲兼用的玉米新组合、通过示范可增产10%。
4.冬瓜引种试验获得成功、为在冬季供应新品种鲜菜开辟了新途径。
5.小黑麦品种鉴定是承担市农科所的项目,鉴定筛选出高产、抗旱的83D~17、80D~41、82D~562。
6.玉米品种鉴定是承担市农科所的项目,已筛选和鉴定一批适宜本地的新品种、新组合。
7.微量元素肥效鉴定是市农科所项目,1984年开始试验锌、铁、锰微肥对玉米,不仅当年有增产作用,而且还有一年的后效增产效果。
8.大豆抗线虫鉴定是市农科所项目,筛选和鉴定出了三个抗线虫病的大豆优良新品种,已提交本省参加区试。
经过近六个年头的试验,在引种鉴定方面明确了玉米石泗~8×安441在大同地区适应性强,生育性状好、产量高。比156×单891增产 8.65%;引进的吉林玉米四单八经过示范后,确认是本区种植能够收到高产、高效益的成果;大豆安丰1号比当家品种黑农16早熟,增产 7%。为市科研所鉴定和筛选的项目,也获得了实际效果,有些已交省级参加区试。农业科研在大同区虽刚刚起步,但它已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新品种已成为增产丰收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种子公司
种子公司是根据国发C1978797号,龙编[1978]129号文件精神,1979年 3月大庆市决定建立的。同年4月经区委批准,建立了种子站,对外称大庆市种子公司大同分公司。
种子公司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两杂种子、生产小麦、大豆、谷子等自交作物种子。除负责本区供种外,每年向石油企业提供两杂种子,以保证油田农业生产需要。
种子公司共有职工20人,其中干部六人。工人五人,社员工、家属工 9人,公司内设有财务、检验、繁育、后勤四个组,现有种子专用仓库四栋, 共1,800平方米,办公室350平方米。锅炉房,车库280平方米,水泥晒场4,200平方米,种子加工机械有烘干机三台、精选机四台、清粮机两台。运输工具有解放牌汽车二台、吉普车一台,泰山~12拖拉机一台。检验仪器有电热干燥箱二台、恒温箱三台,种子样品粉碎机二台。建站后。不仅保证了本区良种需要,而且为大庆市农业生产提供了大批优质良种。
1.种子经营情况
1979年初期,收购自繁种子三十九万斤。当年从安达县调入三十八万斤。1980年经营种子数量六十九万斤。当年全部售出,盈利2,000元。1981年。开始预约繁殖。经营量增加到一百零五万斤,结束了大同良种靠外调的历史,全市两杂种子自给盈利10,000元, 1982年种子丰收,经营量一百五十万斤。除满足全市用种外向双鸭山、密山、安达等地出售三十万斤,变供应户为贡献户,当年盈利15,000元。受到了市种子公司的表扬和奖励。1984年计划经营种子140万斤、实际完成166.8万斤、比原计划超额19.2%;1985年计划经营140万斤,实际完成199.8万斤,比原计划超额 43%。1984和1985两年完全是自繁品种,其中玉米是龙单一、嫩单三、嫩单五,高粱为同杂二号。
2.种子基地建设
种子公司开始经营种子是社社、队队都制种,1980年以后,在“四化一供”方针指引下。由过去的社社队队都制种向集中连片和专业化方向发展。1980年。全区十个人民公社有 387个队制种,占全区总队数85%。当时由于制种点分散,有143个队因技术事故而报废,达二级种子的仅占三分之一左右。从1981年开始搞集中连片的大方制种,两杂制种面积 16,000亩,集中在大同镇、高台子、八井子三个公社的 14个大队,55个生产小队,当年二级种子收购量占70%。1982年种子田面积虽减少到14,000亩。但产量却比原来增加三十万斤,种子纯度都在96%以上。其中一级种达 99%。1984年仍以“四化一供”为方针、调正了种子生产基地, 由原来的全区分散制种,变为相对集中的联片。1985年又实行了种子生产的专业村、屯,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种子生产基地,至1985年末,建立种子生产专业屯 9个,它便于隔离、便于技术指导、便于质量管理。从1984年以来,加强巩固和发展八井子乡种子生产基地。
3.品种建设
大同区设有原种基地,由专职技术人员指导,为实现种子标准化,又从省农科院引进一批原种去海南岛繁殖,保证了原种纯度。受到了市主管部门的三次奖励。
在品种更新和推广上,1980年玉米以156×单891为主栽品种。全区推广面积二十万亩,但由于连年遭灾,该品种贪青晚熟,因不适应本地栽培而淘汰。从1982年后以龙单一号为主栽品种,每年推广面积在十五万亩以上。大豆自1976年以后一直以黑农16为主栽品种。到1980年开始推广一部分安丰1号。1981年从肇源引进黑农26号,丰产性能良好,在全区普遍应用。小麦1980年以前推广克旱6号。从1981年开始引进克早7、8号取代了克早6号品种。高粱始终推广同杂二号。谷子仍以安谷68和龙谷23为主栽品种、推广面积 70%以上。1985年玉米以四单八为主,并且通过试验效果良好,高粱仍以同杂二号为主,其它品种与上几年相同。
三、气象站
大同气象站是1978年11月份经大庆市农林办公室批准,按县级标准,自1979年 8月份开始筹建,当年建成25×25正规测场一个、同年在市气象台的帮助下。将市气象台团结气象站的全套气象设备全部调入,当年安装完毕。
1980年1月1日,由市气象台派两名气象员在大同气象站开始地面观测。同年 8月,经区委批准,正式成立大同气象站,站内最初配备三人,1981年发展至四人,1982年增至六人。1981年建成办公室162平方米。
伴随人员和设备的增加,气象站的测报内容也不断增加。
1980年设有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地面温度表、地面最低温度表、曲管地中表(5cm、10cm、15cm、20cm)、 水银气压表、动槽、温度计、雨量器、体积量雪器、秤雪器、冻土器、电接风向风速计、风向风速指示器、风向风速记录器、台秤(气象专用)、小型风向仪。1981年增加了通风干温表、干温球温度表、蒸发器、日照计、烘干箱(简式)和取土仪等。取土器当年使用、并确定祝三、老山头、高台子、大同镇为取土点,每月 8日、18日、28日三次取土。化验土壤含水量、掌握墒情,为农业生产服务。其它仪器也进行了正常测量。1982年初开始筹建雨量点、每个公社设一个雨量点进行定时测报。随着大同农业生产的发展。气象站对全区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1985年末已有干部5人,工人 4人,临时工2人。自1984年,开始进行了正常观测、对各乡村、屯进行土壤化验。为加强气象预报工作,安装了传真机。这台国产传真机,计划于1986年末开始使用。大同是农业区,但近二年气象工作除每月向市气象台提供资料外,还为保险分公司、法律顾问处、公证处、油田各生产单位及时提供气象信息。从建站以来所反映的问题看:技术力气薄弱,至今还没有气象专业毕业生,只好就地选用,外出学习,以逐步提高干部技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