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林业的自然概况
第二节 林业的自然概况
大同一带在清代垦荒前,属自然生长区,草原资源虽十分丰富,却没有原始森林和天然次生林,只在部分地区生长一些茂密的灌木丛和稀少的蒙古柳。而灌木丛以野杏林为最多。如现在的老山头乡过去的土岗上就生长着一片面积为二十多平方公里的野杏林。现在庆阳山乡杏山堡村的杏山堡屯就因生长野杏树而得名。现兴隆泉乡的部分地区还保留了一部分原始野杏林的遗迹。虽然其它原始树种也不同程度地生长了一些,但其数量也极其有限。如现在的老山头乡开垦初期仅有一株孤榆树。大同镇民生村的双榆树屯,即因屯南土岗子曾生长了两株老榆树,当地人视为珍宝,取名为一龙一凤,双榆树屯因此而得名。
民国期间,随着人口的增多,有的屯虽已开始有护屯林,但由于人们对植树造林还缺乏自觉认识,所以农防林和用材林还没有最终形成。有的地主偶尔在庭院内栽上几棵果树,当地人都感到新奇。由于那时的造林方法极其简单,只以引入自然生长树木的枝权进行压干,品种也较为单一,因此林业发展十分缓慢。如1944年,大同镇仅有人工造林五亩,覆被率仅为0.003%,林权也只属地主、绅士和敌伪机关所有。
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地主和敌伪机关的树本,广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林业生产开始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