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解放后林业的发展

第三节 解放后林业的发展



  1951年,在肇州县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大同地区各家各户开始造林,当年植树 835亩。1952年,全国性营造国防林,横贯本地区的有四条国防基干林带,自西北斜向东南,带宽三十米,杨树与山杏混交,自内蒙古起一直延伸至黄河流域。

  1956年农业高级合作社成立后,大同地区开始出现生产队集体造林,当年完成农防林654.8亩。

  1977年,大面积的新炭林开始在大同区出现,林业开始在工业、农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78年行政划归大庆后,国家对大同区的林业生产开始投资。从1978年开始到1983年末,国家用于大同区林业的投资累计已达七十五万元左右。1981年,市政府将原大同苗圃改建为国营林场后,三年间累计投资达到八十万元。

  党和政府的支持,促进了全区林业的发展,仅1980至1983年春,全区就累计造林 36,951亩。1982年后,全区各群众团体还自发地建造了各种团体林,如青年林、少年林、入团林、入队林、民兵林、三八林等。现在团体造林已蔚成风气。这种方式,既对广大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促进全区植树造林事业的发展。到1983年,全区林地面积已扩大到 89,596亩。全区覆被率达3.8%。全区耕地初步实现了林网化。其它如护宅林、街道林、薪炭林也不断增加。既保证了农业丰收,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了群众烧柴难的问题,也起到了美化环境、调解生态平衡的作用。如本区庆阳山公社在1981年以前,因风沙、干旱、盐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全公社有三分之二的“光腚屯”、“光杆路”和“光边田”。每年都有几千亩耕地遭受风灾,粮食减产一至两成。1981年后,庆阳山公社党委和管委会把造林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一方面从工农业积累中拨出十万元资金用于造林,一方面鼓励农民搞林业承包,经过两年半时间,林业承包户发展到 286户。他们利用田间、隙地、村边和路旁见缝插针。坚持用材林、防护林、四旁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育苗等多类并举,使全社造林面积迅速扩大。到 1983年末,造林面积发展到 12,379亩,覆被率 9.1%,为全大庆市覆被率之冠。基本消灭“光腚屯”、“光杆路”,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社1983年仅造林一项的经济收入就达十五万七千元。林业的发展,使风沙灾害大为降低, 促进了农业增产。粮食亩产由1981年的130斤提高到1983年的290斤。人均收入由1981年的91元增加到1983年的300元。

  随着林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从1976年开始,大同区陆续有八个公社建起了林场,它们分别是:庆阳山林场、高台子林场、大青山林场、双榆树林场、祝三公社建全林场、兴隆泉林场、葡萄花林场、老山头林场。以后,随着全区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各公社林场已满足不了各社造林生产的需要,于是,各大队又陆续兴建起了一批苗圃,其中,老山头公社的永龙苗圃和永太苗圃、庆阳山公社大岗子苗圃已逐步发展成为林场。建场较早的庆阳山林场,建场初期,仅有造林地500亩,到1983年末,已发展到1,500亩。

  由于各社兴建的林场规模大小不一,生产项目不同,其管理方式也都因地制宜、各不相同。

  1984和1985年根据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为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道路,农村大批两户涌现出来,各村、屯林业专业户数字不断增多。仅这两年造林面积,占解放后至1977年28年造林总面积的 63%。最突出的两户是祝三乡双城村的张景彬、张玉华,兴隆泉乡长林村的焦念海,前两户每户造林三百亩。1984年庆阳山乡被评为市级造林先进乡。自1984年根据中央建三北防护林的要求,大同区兴隆泉乡是重点区域之一,乡委、乡政府专门投放了力量,注意抓好林地建设。至1985年末,现有造林面积为29,642亩,为全区之首。

各年度造林、林种、树种汇总表
  单位:面积;市亩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