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果树栽培
第六节 果树栽培
本地果树栽培系1958年开始,当年即栽培89.7亩,其中:栽培较早的有大同镇一大队、二大队和良种场等。
本地栽培的果树除杏和李子外,其它果树必须与本地耐寒果树山丁子嫁接后才能在本地安家。其品种有:黄太平、白海棠、滨子、红铃当、小黄果、大秋等。进入六十年代后期,全地区果树栽培有了进一步发展,各社都分别建起了果园,其栽培面积分别不等。社员庭院内栽培的果树也有了较大发展。至1968年,全区已有果园90亩。市面也开始有本地水果上市。如大同苗圃培育的30亩果树,1964年挂果后,平均亩产就达三千二百斤左右。
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本区部分果树得了腐烂病,并迅速蔓延。大部分果树因死亡或不挂果而被砍掉。至1985年末,全区果园已所剩无己。大同一带比较大面积栽培果树不能持久的原因主要是病害严重,多数得腐烂病、还因为温差悬殊,易患“日灼病”。
1984年后,农村乡镇又有些农户开始栽培果树,如大同林场在1985年已栽种李子50亩,但没结果。区政府1984年曾举办种植葡萄训练班,为发展葡萄培训了技术力量。至1985年末,引进试裁成功了保护地和露地葡萄,共建保护地大棚14栋、面积10.1亩,成活2,502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