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的自然概况 大同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属大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冬长严寒少雪,春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秋多雨早霜,年平均降雨量 442毫米。分布极不平衡。春季四、五月份降雨量仅5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八月份降雨一般为250毫米,占年降雨量的56%。年蒸发量一般大于年降水量,属黑龙江省西部干旱地区。
本区咸水湖星罗棋布,当地人习惯称之为“泡子”。全区水泡面积约十八万五千五百六十五亩,占全区总面积的5.1%,多数一遇旱年便干涸,盐碱上升,形成了成片的盐碱滩。
全区水利资源分别由地表和地下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源不足,地下水储藏丰富。所开采的地下水分别来源于两个水系;一是泰康组砂砾岩层含水系;另一个是白垩系明水组含水系。其中,泰康组砂砾岩水层分布在老山头、葡萄花、庆阳山、双榆树、八井子、兴隆泉、大同和高台子等八个公社境内。水层顶板50至60米,底板100至140米。水层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加深。白垩系明水组含水系分布在大青山和祝三两个公社境内,地下水资源较前八个公社明显不足。水层顶板 80至110米,底板130至140米,全区地下水涌量分别为葡萄花、老山头、八井子地域为十万立方米/日;庆阳山、大同地域为十万立方米/日;兴隆泉、高台子、双榆地域为十万立方米/日;大青山、祝三两个公社地域为一万立方米/日。全区日涌水量可达三十余万立方米。水质硬度为十一点七德国度, PH值8.0左右,适宜农田灌溉。本区境内驻有采油七厂、采油八厂、林源化工厂和新华电厂,日耗水量可达十六万立方米左右,对以地下水总储量与之相比还绰绰有余,故工业用水并不与本区农业用水相争嘴。
大同部分地区属氟病区,含氟量不等,区政府、市水利及卫生防疫部门从1980年开始但高氟区水源加强了整改和管理,现已初步取得成果。
本区开垦前,雨量充沛、雨季集中,泡沼与草原纵横交错,形成了本地特有的自然风貌,分布于各地大小不等的自然泡沼与近三百万亩草原相互作用,构成了本地各种生命赖以存在的两大基本要素。所以从历史上看,水利对促进大同地区人类社会生活的形成及发展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1973年,葡萄花公社大围子大队一次就出土唐宋古铜钱一千二百多斤。在这之前,这个村还出土过两具古铜佛象和一口古铜钟。这说明,在金代,这里就是一个重要处所。在这一遗址中并且有一座较大的建筑遗址,遗址的前面是一条古河道,所以这里可能是金朝统治者春山秋水,打鱼吃雁的处所,现在全区屈指可数的勃尔根湖就在葡萄花公社境内。1897年,蒙古族人开始在这一代跑马占荒,同年蒙人包福也从松花江畔的古恰屯游牧至大官屯 (现双榆树乡所在地),因该地半拉泡水源丰富,附近牧草茂盛, 能满足人畜饮水的需要,于是包福便从郭尔罗期后旗(现肇源县)旗长手里租来了这片草原。自此,蒙人便开始在大官屯和葡萄花附近放牧直至最后定居,从而出现了大同地区最早的牧业生产。
近代垦荒后,齐齐哈尔北部的乌裕尔河与南部肇源县境内松花江老龙口多次因涨水而相互沟通。大同地区北起民荣泡(现高台子镇弓棚子村境内),经哭泪泡湖、勃尔根湖等大小泡泊向南流入松花江,形成了一条沟通南北江河的重要流道。以1931年涨水为例,大同地区仅现在的老山头、葡萄花、高台子、双榆树、兴隆泉等五个乡镇境内芦苇面积就达十万亩左右,年产芦苇约十万吨,水面总计十万余亩,年产鲜鱼约三百多万斤。以勃尔根湖为例,1931年出产鲜鱼不下十几种,其中主要有鲤鱼、胖头、鲇鱼、鲫鱼、边花、草根、黑鱼、狗鱼等。它们中大的超二十斤,当地人称个子鱼。到了汛期,一网即可捕鱼二千至三千斤。到1936年后,随气候干旱和水源减少,鱼业和水草开始逐步退化。
随着水面减少,1935年,葡萄花公社境内曾有奇特的自然现象发生,该公社马营子村东青麻沟内继芦苇后连续十年生长天然青麻,平均株高五米,面积占青麻泡一半以上,年产青麻约二十万斤。当时附近居民及外地农民都纷纷来此地收割青麻,青麻沟也就因此而得名。
从1945年开始,乌裕尔河又一次涨水,河水涌入大同境内,大同通遭又一次回潮,水草及鱼业资源又一次进入复兴时期。仅以民荣泡为例,1945年,水面扩展到18平方公里,鲜鱼产量又一次明显增加。从1946年开始到1948年末进入高峰期,平均年产鲜鱼一百万斤,年产芦苇五千万斤以上。
由于乌裕尔河水涌入,加之本地雨量充沛,所以在大同地区一望无际的广阔草原上形成了很多的自然泡泊。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相互映衬,互相作用。适逢春季,各自然泡泊内都招徕了大批水鸟,从南方迁徒而来的一批又一批数不尽的珍禽纷纷来这里嬉戏、安家和繁衍后代。其中较珍贵的水禽有丹顶鹤、灰鹤、天鹅,此外,还有大雁、野鸭、凤鸭和形形色色的水鸡等。孵化季节一到,各类水鸟便都在芦苇塘内选择适当地点筑巢垒窝产蛋孵化。过去,大同地区水域附近居民多有去苇塘内拾鸟蛋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鸟蛋曾成为水域附近居民的美味佳肴。
以后,随气候条件逐年恶化,干旱日趋加重,泡泊干涸、水面减少、水质盐碱增加,不但水鸟迁徙而去,鱼类也濒临绝迹。
解放前,由于大同地区没有专门的水利管理机构,广大农民只能屈从于自然界的摆布,一遇阴雨连绵天气,本地即程度不同地发生水灾。民房倒塌,大面积良田及草原被淹,居民们只好舍弃家园奔高岗处避难。如1921至1945年,乌裕尔河涨水曾先后淹没草原二千多亩。伪大同元年 (1932年),本区大同镇附近因连降暴雨内涝成灾,平地水深八十厘米,附近40%农田被淹绝产,房屋倒塌,造成五千多人无家可归,只好去外地逃荒要吃。
解放后,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大同人民经多年治理,逐步根治了水灾,广大劳动人民才得以在这片肥田沃土上安居乐业,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
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八年大同区部分地区年产鱼、苇情况调查 单位:万斤
大同区各主要泡泊情况统计 单位;亩
注:不含南引水库工程。统计于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