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抗涝灭灾的斗争 建国初,党和政府虽加强了对抗涝、灭灾工作的领导,但由于旧中国留给大同地区人民的抗灾基础较差,大同地区曾多次发生涝灾。1951年夏季,庆阳山附近连降11天大雨,全地区内涝成灾,地面平均水深半米以上。村内房屋倒塌,大部分农田被淹。1960年,高台子公社受暴雨袭击,全公社两万五千多亩耕地遭灾绝产。
为了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克服困难,早日根治水灾,从1951年开始,地方政府即对庆阳山公社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认真调查。他们根据该地土质渗透能力差,部分“钱搭子”和“锅底坑”地经常积水,北部高、南部低,多余积水横流南部耕地,造成了低洼地块受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防涝规划和抗灾措施。从1960年开始,在公社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继续落实了挖沟修渠措施。到1965年末,先后修建了各种排水干支渠25条,挖掘土方五万六千多立方米。在此基础上,为继续完成1951年制定的规划措施,从1966年 3月份开始,全公社先后出动九百多名劳动力,奋战二十天,共挖掘和修整排水沟 33条,总长达63,166延长米,清除土方十四万三千九百二十一立方米,修建便桥八座,涵洞18个,至此,该公社防内涝任务基本完成。
鉴于1960年涝灾对高台子人民公社造成的严重危害,1961年 4月份,在大庆区委、区政府的组织下,在高台子公社成立了防汛指挥部,并对全公社防涝工程制定了施工规划。从1964年开始,在安达市委和高台子公社党委的统一组织下,抽调了大批劳动力,经两个春秋的艰苦奋战,于一九六五年完工,共完成劳动工日 39,460个,开凿了沟通全公社的七十多条排水干渠和一百一十多条排水支渠,总长达 211公里,完成土方四十八万三千五百多立方米,工程效益面积22,170亩,内涝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 1969年夏季,高台子公社又突然降了一场特大暴雨,全公社低洼地块的积水普遍在七十厘米以上,但由于配备了排涝配套工程,结果全社仅24小时就将低洼地块内的积水全部排出,保证了作物生长。
近年来,随着油田开发,这套排涝工程的部分排水渠道和桥涵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破坏。1982年,区水电科曾对这套工程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其中,大部分沟渠需要清淤,所有桥涵需重建或维修。
此外,由黑龙江省直接投资组织修建的安肇新河横贯本区大青山和祝三两公社,被称为安肇新河祝青段。这条新河,北起大庆市黑鱼泡,经安达县卧里屯公社王花泡、大同区大青山、祝三两公社在肇源县三站公社境内直入松花江,全长近二百公里。这项工程自1965年开始施工至1970年初竣工,前后共经五年时间。它主要承担大庆涝区、明水涝区及青岗中和涝区的排涝工程。其中,祝青段全长17.63公里,顶宽21米,底宽7.3米,深1.38米。大同地区周围十个人民公社曾抽调了大批劳动力进行工程施工,完成劳动工日十一万六千个,车辆 495个台班,清运土方四十九万四千九百二十二立方米。工程竣工后,由于大同地区干旱逐年加重,故该河从未发生效益。但随全区内部引嫩工程的逐年扩大,这条新河将对全部引嫩水的泄洪和排涝发挥重要作用。
一九八三年全区拥有桥、渠统计 注:1984.1935年全区没有新工程.故截止于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