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 大同地区饮用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本区开垦后不久即开始。其开发方法是人工挖掘的大口井,后又发展成为小木
第一阶段从1958至1959年,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群众自发地创造了一种“小土群”打井法,即在春耕前,组织人力将冻土层刨开,将两把铁锹捆在一起,上边绑一根长木杆,用人工从上向下冲撞,两锹中间的空隙向地面带土。见水后,再打两米左右,便可用小柳罐提水以供坐水埯种。这叫捅锹打井法,施工过程虽十分简单,但使用时间却极短,一般不足一年即坍塌或被土淤死。后来本地农民群众又发明了一种“大土群”打井法,即人工挖掘见水后,用秫稽、塔头、芦苇做井壁,防止壁土下堆,这样当年打井,当年使用,当年坍塌的问题虽初步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广大农民对这种井抗旱认识不足,故很少发挥效益。
第二阶段是1960至1969年,在打大土群时,群众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打井工具——铁木混制冲击式跃进锥,以后又逐步发展成为人工旋转锥,群众称之为蝴蝶锥。用这种工具可打70米深井。到1969年末,全区这种类型的打井工具有七十余个。
第二个时期是从1970年开始,安达县水利科开始在大同地区试打水泥管机井,当年试打成功十五眼。其动力为柴油机带动水泵,主要是解决农田灌溉问题。以后随全区电力事业的发展,机电井开始逐步增加,到1977年,全区共打成机电井 790眼。但由于管理不善,先后坍塌和毁坏了 123眼。1978年,大同归大庆后,国家除投资继续帮助全区打水泥管井外,又于1979年开始试打钢管井。当年即打成功49眼,经使用证明,钢管井不论在使用寿命还是发挥经济效益方面均优越于水泥管井。从1982年开始,全区水泥管井已逐步被钢管井所取代。经济承包后,农村土地也实行了承包,对打井队伍各乡都进行了组建,并配备了机械,它逐渐取代了苯重的打井工具。农村打井队一般隶属于乡镇企业所辖,个别乡镇隶水利站,至1985年末,各井队先后在本乡镇从事这方面生产。不仅完成了机电井生产任务,还为乡镇企业增加了收入。全区这方面较好的是大同镇,这个镇1984年共打37眼,完全是自己井队生产的。其次是高台子镇、大青山乡、庆阳山乡。
全区历年机电井递增汇总表 续表
国家、集体对机电并投资统计表 单位: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