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利管理措施及机电井效益 本地自配备机电井以来,水利管理大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机电井机、泵、管、带的配套管理,二是井灌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从1970年开始,本地即把机、泵、管、带的配套做为水利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年即配备离心泵三十台,以后随机电井的逐年发展,各种灌溉机械不断增加。1975年开始增设喷灌机,到1982年末,各种灌溉机械已发展到2,542台。全区 528个生产小队全部实现了队队有机电井,队队都配备了水利机械。
1970年以前,大同一带只有-小部分菜田有灌溉能力, 一般以马拉水磨为主,其余都不得不靠天吃饭。1970年后虽已拥有机电井,但由于各公社对机电井均采用大帮哄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经济利益也不直接,对灌溉人员现用现找,不但影响了机电井经济效益的发挥,而且还因井灌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机、泵、管、带破损,部分机电井坍塌或因井眼堵塞而报废。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公社都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了各种不同形式舶井灌生产责任制,使机电井的完好率不断提高,有效灌溉面积;不断扩大,到1982年末,全区有效灌溉面积已由1970年的12,920亩增加到1982年的75,238亩,相当于1970年的5.8倍。
本区落实井灌生产责任制,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五定一奖”,所谓“五定一奖”即是以井定人员、定灌溉面积、定灌溉质量、定设备管理、定灌溉报酬。庆阳山公社大岗子大队四队1981年采用上述方法,单井效益面积由过去的140亩增加到300亩。受益地块的小麦由最高年份的150斤增加到296斤。另一种是以井划组或承包到人,其中以井划组适用于部分专业蔬菜队,其余大部分农村社队则采用承包到人的方法。这种责任制的特点是责任到人、利益直接、承包人员有利可得,促进了机电井效益的发挥。1982年,葡萄花公社兴隆大队八队近六十天未降一次透雨,两眼机电井昼夜不停,效益面积六百八十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8%,总产值达43,400元,占年总收入的 43.4%。1983年后,机电井管理实行了生产责任制, 进一步落实了“五定一奖”制,负责管理井的人员由用井户摊派工资,按年末从生产费中支出,由于井上设备由专人负责,使井的完好率保持平衡,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随用随派人的状态。1984年和1985年都扩大了坐水种面积,为农业丰收打下了基础。
历年水利机械配套数量统计表 续表
历年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统计表 单位: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