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引嫩工程
第八节 引嫩工程
一、机构沿革
大庆市南部引嫩工程的管理机关是大庆市南引工程指挥部。现址在大同区立志办事处,距水库约两公里。占土地面积为九万平方米。
大庆市南部引嫩工程指挥部组建于1978年5月4日。由大同区委直接安排,从本区所辖十个人民公社分别抽调科级干部 2人、行政干部32人,组建了南部引嫩工程临时指挥部。机构设置有党支部、办公室、政工组、工程组和后勤组。198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组织下,正式组建了大庆市南部引嫩工程指挥部。机构设置有引嫩总支委员会,下设机关支部和工程支部,行政设有办公室、工程组、财会组、物资组、后勤组。后勤生产设有畜牧队、渔业队、基地队、机务队、汽车队、锅炉组、铁木车间和管理站,共有职工43人。其中国家干部12人、大集体职工4人、社员工27人。
1981年,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段设置南引工程管理处,下设大庆管理所、泰康管理所、肇源管理所。所以,大庆南部引嫩工程指挥部又叫大庆管理所。
二、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自1978年筹建开工至1981年主体工程竣工,前后共经四年时间。这项工程位于大庆市、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交界处。它是由国家水电部批准、由黑龙江省投资、三市县出工、黑龙江省协助兴建的一座大型水库。预计投资七千万元。到1983年末,已完成投资额五千万元。它的建成,对解决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严重干旱、灌溉农田、改良草原、扩大芦苇生长面积、发展鱼、牧、副业、压风洗碱、改良土壤、改变当地气候、促进本地自然生态平衡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项工程西北部输水干渠起于杜尔伯特旗他拉哈公社的官地屯西侧一公里处的红土山北侧,沿牛家窝棚、红旗马场、骆驼脖子至他拉哈公社包包屯直入乌裕尔塔水区。全长 2.6公里,干渠正常引水量为 50立米/秒。最大引水量120立米/秒。引水干渠由杜尔伯特旗、肇源县、大庆市三个单位共同负责施工。其中,大庆工程段共承担 8.5公里干渠的开挖任务。直接负责工程施工的大同区在十个人民公社抽调了250名民工。投放二万七千五百多个劳动工日,牛、马车15台,投放37,050台班。机动车 23台,投放3,050台班。经二年艰苦施工,挖掘土方七十万立方米,于1980年正式竣工。
围堤工程: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水库共修筑围堤23处,全长53公里。其中,大庆市南引工程指挥部共承担了其中的 17段,总长21,054公里。从1978年开始大同区在十个人民公社共抽调4,899个民工,投放六十八万三千二百一十六个工日,马、牛车 748台,投放十一万九千二百六十六个台班,机动车十台,投放1,666个台班。在大庆市南引工程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施工,于1979年正式竣工,共完成土方一百五十六万九千立方米。
围堤工程竣工后不久,为加强17段工程的养护和维修,由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管理处投资,大庆南引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分别在葡萄花公社的哈拉海、勃尔根,双榆树公社的青年、沙家窑、胡大屯等五个地点建起了围堤管理站,总建筑面积为 365平方米,于1982年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
五个管理站共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十人,负责看护和维修堤坝工程。
沟泡连通工程:
1980年 8月,南引工程第一次开闸放水后,为连结和调解各泡泊水位,大庆工程指挥部分别在大庆管辖的双榆树公社吕兴地房西南一公里处和青年马场北侧开掘了四条连通沟,全长3.89公里。承担这项工程任务的大庆引嫩工程指挥部,出动了六台推土机,投放 540个台班,完成土方七万七千多立方米,于1981年五月竣工。此外,又对部分坝段进行了改造和维修,共完成土方十二万二千多立方米。
码头工程:
为了便于库区工程管理和有效地保护库区水利资源,南引工程指挥部于1983年 7月,在葡萄花公社勃尔根屯北二公里处,兴建了一座码头,由黑龙江省水利一处施工,同年11月竣工。这座码头主用于一般渔船和管理机船停靠,也为一般旅游船只服务。
水利资源:
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座落在大同区西北部,库区内有乌尔塔泡、大拉海泡、勃尔根湖等八个泡泊,库区内最高水位可达海拔131.5米,全库总面积为 270平方公里,最高蓄水量可达6.54亿立方米,平均水深 2.4米。其中,大庆水面 109.6平方公里,近十六万亩,蓄水量可达2.7亿立方米。
自1980到1983年连续四年放水后,水位已达海拔 130米。库区内水草茂盛,渔业资源也较为丰富,从1981年开始,大同区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已开始逐步受益。据黑龙江省南部引嫩工程管理处资源科统计:1981年,全库区捕鱼八十一万斤;1982年,捕鱼一百二十万斤;1983年,捕鱼一百六十万斤。其中大庆约占三分之二。
大庆南部引嫩水库受益前,大同地区渔业资源极其贫乏,全区各自然泡泊虽星罗棋布,但因多年干旱,其中大部分都早已干涸,极少数未干者,水中也都溶解了大量盐碱,所以市场虽偶然有卖鱼者,价格都极其昂贵,有的甚至超过猪肉价格一倍以上,所以本地人民食鱼者甚少。1981年后,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水库附近农民中开始出现捕鱼专业户,适逢捕鱼高峰季节,区农贸市场内鱼虾累累,价格便宜,既方便了大同区广大人民群众,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大庆引嫩工程指挥部也采取了以水养水的方法,于1981年开始建立捕鱼队,到1983年末发展至五个。他们先后配备了各类捕鱼工具,三年共捕鱼三十多万斤。盈利五万多元。此外,他们又根据本地自然优势办起了养鸡场、貂场、貉场。饲养场以小鱼虾为辅助饲料,鸡、鸭、鹅产蛋率极高。貂、貉也都生长较快。他们的饲养场是全区最有发展前途的饲养场之一。
大同一带水草生长一般以芦苇、蒲草、三棱草、靰鞡草最为多见,后因干旱加剧,各类水草濒临绝迹,多数苇塘已开始寸草不生。自1981年南引水库蓄水后,库区内水草复发,苇塘内一派生机。适逢秋季,库区附近居民收割完庄稼后,都纷纷跃入水中抢收芦苇。到1983年,大庆水库内芦苇面积已达三万五千多亩,年产芦苇三千多吨。过去经常在大同地区出入的野鸭、大雁等各类水鸟自1981年开始又纷纷重返故地,有的甚至在芦苇塘内繁衍和安家。
南引水库距市区较远,自1981年蓄水后,这里景色颇佳,空气清新宜人,成为本地理想的旅游地。
目前,南引工程水库主体工程虽已竣工,但内引工程还未付诸实施。所以,南引工程对大同区人民还仅仅是初步受益。 1985年,根据中共大同区委常委会议决定:组建大同区内引指挥部,市、区拨了专款,并于当年开始施工,先是沟通泡泊,修建公路,拉运土石,建坝围田,此项工程将于“七五”计划完成。完工后,大同区西部乡镇可借助内引水利,防旱、抗涝、养鱼。尤其是高台子镇、八井子乡、双榆树等乡农民可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