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电力资源

第二节 电力资源



  大同区自发电始于1946年。

  当时大同工商联合会从工作需要考虑,责成原大同邮电局局长刘永贵出面向五区政府提议,在获得了区政府的同意和支持后,由工商联合会集体投资,开始在大同镇内建起了第一座发电厂。

  建厂初期,大同因没有发电机,从外地支援本地的两名苏联侨民与本地工人合作,把敌伪时期遗留的一台通河牌七十马力汽车发电机进行改装。在没有油料供应的情况下,他们把燃油装置改为烧木材,木材来源依赖于民间收购。至1948年冬,小电厂为扩大生产,又在镇内王连举家借用了一台美国制造的万国牌汽车发电机,并按上述方法进行了改装,然后,又在大同镇中央路配备了一条总长为1,500米的供电线路,安装了九个路灯。发电后,主要为五区机关、镇内商号和极少数居民照明。

  当时的小发电厂,每天平均发电不足四小时,日发电量最多不超过50度,但通电那天,人们都高兴得奔走相告,路灯下涌满了围观的群众,好奇心促使人们不停的交头接耳。

  新建成的小发电厂,在经济上自负盈亏。到1948年末,由于木材供不应求,发电工作遇到了严重困难。供电量开始明显不足。人民群众把当时的供电形势形象的说成是“聋电话、瞎路灯、马拉汽车上肇东”。

为了改变不利局面,1949年,发电厂又自筹资金,从外地购买了一台九宝田八十马力柴油机带动电机。燃料也开始由烧木材改为烧柴油。同年,肇州县又为发电厂调拨了一台20瓩发电机,日发电量由过去的不足50度发展到80度,小电厂又重获生机。

  1958年,肇州县为小发电厂又调拨了一台60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45瓩发电机。1960年,由于镇内工业生产发展需要,大同发电厂又自筹资金从肇源县购买了一台90马力柴油机,带动一台60瓩发电机,日发电量达1,575度。为保证大同机械厂工业生产需要,镇内增设了一条总长为 500米的动力线,大同第一次出现了动力机械。这一时期,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各公社联合厂以照明为主的自发电开始出现。它们是:大同公社联合厂,高台子公社联合厂,葡萄花公社联合厂和老山头公社联合厂等。1960年,随大庆区发电量的增加,大同镇内又增设了一条1.5公里,3,300伏特的高压线路,镇内动力机械开始大量增加。

  这种自发电状况一直延续至1970年 3月21日,随着新华电厂正式投产,大同镇内又重新架设了一条二公里长、十千伏特高压线路,大同地区正式由自发电改变成为国家网电。

  1969年,由国家投资,在大同镇西北角建立了一座容量为1,800千伏安的变电塔,大同地区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变电所,促进了全地区电力事业的进一步发展。1971年,由国家投资,又在大青山公社增设了一座与大同镇变压塔容量相同的变电所。

  在这一时期内,随着农村农田基本建设高潮的形成,大同周围的庆阳山、八井子、高台子、老山头、祝三、大青山和安达县昌德公社也都由国家投资,先后架设了十千伏特的高压输电线路。1970年3月后,都相继通电,大同从此结束了自发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