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力在生产中的作用 电力做为大同一带工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动力,由最初的居民照明,逐步发展到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1970年开始,全区机械加工、食品加工、被服加工以及其它各种粗笨繁重的手工劳动逐步被机械化作业所取代。特别自1978年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农用机电井的日益增多,农用高压线路的密度开始大幅度增加。城镇基本建设用电也开始出现长足进展。到1983年末,全区年用电量达一千一百多万度。并且随着工业电气化、农业电气化和家庭电气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从家庭到社会,电力事业已同整个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其中:工业用电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粮食及食品加工、轻纺工业生产、新工厂的兴建等。
虽然从时间上看,大同地区的工业用电早于农业用电,但由于本地区是农业区,农业用电量一般约占全区用电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其用电项目主要包括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农村社队企业生产和村屯居民照明等。
1969年,国家开始对大同周围十个人民公社的农田基本建设进行补助性投资,农用高压线路开始在大同地区出现,到1983年末,全区农用高压线路已达一千多公里,安装变压器63台,总容量为23,844千伏安,农村人民公社自筹资金安装的低压线路达600公里,电力机械遍布农村,一个以农用机电井为主的农业供电网已在大同区初具规模,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人民抗旱夺丰收的能力。
全区历年电业情况对比表 单位:公里、万度、万元
家庭电气化主要是指家庭八十年代后出现的电冰箱、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及电热器具等。这些都与全区电力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没有电气化,就没有大同区稳步发展的工业、农业及其它各项事业的现代化。
自1984年以后、由于用电单位猛增,全区电力供给常出现不足,为保障石油生产,往往采取地方让步的办法,尤其到冬季,大同区农村、城镇电力供给短缺严重,1984、1985两年用电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