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国营工业 大同区地方国营工业最初形成于1946年初,八路军三团接收西烧锅,改为地方国营大同制酒厂。当时通过改组,有职工38人,一班生产,日产酒六百斤左右。
同年10月,肇州县五区工商联合会在区政府的支持下,集资组建大同发电厂。厂址设在大同镇东街路北,发电机是用敌伪时期留下来的通河牌七十马力汽车发动机改装而成的。当时主要燃料是木材,容量为12瓩,由六名职工,同年被纳入地方国营管理。
1958年,在所谓大跃进时期,又突击性地纳入和组办一些地方国营工业。具体如下:
一、把原地方国营发电厂与铁业合作社、农机具修配合作社,合并为地方国营大同机械厂;
二、把原地方国营大同制酒厂增加化工车间和炼油车间,仍称地方国营大同制酒厂;
三、把小商品生产合作社与木器家具生产合作社,合并转为地方国营小商品厂;
四、把砖瓦生产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大同砖瓦厂。
以上四个厂都是综合厂由于脱离实际,操之过急,上升过头,不利于调动生产积极性,造成经营管理混乱,产量下降,企业亏损。
1961年9月,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 本着“增、维、减、并、停、转”的精神,把这些地方国营工业又重新调整。调整后的情况是:
工业科所属:地方国营大庆 (即大同)发电厂,地方国营大庆化工厂,地方国营大庆制酒厂,地方国营大庆炼油厂;
建设科所属;地方国营大庆砖瓦厂;
粮食科所属:地方国营大庆油米厂;
民政科所属:地方国营大庆福利厂;
商业科所属:地方国营大庆被服厂。
调整后,这些地方国营工业未能振作起来,随着石油开发北移,大庆区一些地方国营工业于1964年前就先后下马与转移了。当时地方国营大庆炼油厂、地方国营大庆化工厂,厂房建完后没投产就下马了。地方国营大庆砖瓦厂因产品无销路,厂方亏损大,到1962年也停产关闭。地方国营大庆油米厂生产不久便并到安达镇。地方国营大庆被服厂生产不久就下马了。到1965年时,大同的地方国营工业仅有大同制酒厂、大同发电厂、大同福利厂。1975年秋,地方国营大同福利厂又因产品滞销,厂方亏损被撤销,工厂职工有的调到安达,有的安排到其它单位。
1970年 7月,根据安达县《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决定在大同镇修建拖拉机修理网点,因此,在安达县农机科的主持下,由国家投资在大同筹建地方国营安达县农机修造二厂。
1971年 1月5日组建该厂领导班子,同年投产。有职工22人,年末发展为38人,建厂房400平方米,有固定资产七万七千余元。主要产品是修理链轨车和生产农机具配件。
1978年,大同划归大庆市,并成立大同区,把原地方国营大同制酒厂直接归属大庆轻工局领导,地方国营大同农机修造厂归大同区农机科领导。
1871至1885年国营工业基本情况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