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主要工厂简介
第六节 主要工厂简介
一、大同制酒厂
大同制酒厂的前身是厚德隆酒厂(西烧锅)、1914年建厂,1915年投产,一直延续到1983年末未停过产。解放前,该厂为资本家雇工管理,装备简陋,技术落后,一个台班生产,日产酒四、五百斤。解放后,肇州县人民政府于1946年接收该厂。并进行改组转为地方国营管理。当时有职工38人,一班生产,日产六百斤左右。1949年对该厂进行扩建,改土房为砖房。厂房面积加大一倍,成为有职工 40人,日产酒七百斤的厂。1958年,该厂与糖果厂、啤酒厂合并(啤酒未能生产),人员达118人(1961年又分营)、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原料供不应求,使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此后,连年亏损,到1965年后才逐年稍有盈利。1980年归大庆市轻工局领属,原料能满足供应,生产状况较好。1983年该厂占地面积 27,135平方米,房屋面积6,494平方米,有职工135人,两班生产,年产酒682吨,其中老窖酒66吨,产值133万元,利润六万元。
该厂生产白酒、老窖酒、陈酒、禧酒。窖酒和麯酒达到“浓郁绵软香谐调,开瓶味美醉千家”的程度。该厂发挥老厂优势,利用五十多年的窖泥,通过人工发酵制成香泥,使之生产一种独具风味的香气,确保窖酒“芳香醇正,入口绵软,回味悠长”。1983年,国家投资62万元,决定扩大窖酒生产,将年产量提高到300吨,不仅供应本市,还将销往全省。
二、大同农机修造厂
大同农机修造厂始建于1970年 7月,由安达县农机科主建。经费完全由国家投资,属地方国营性质,厂址设在原大同发电厂与酒厂的“九二○”车间,占地 6,000平方米,建厂房400平方米,1971年建成投产。建厂初有职工22人,年末发展到38人,有修理设备八台,加工设备三台,固定资产七万七千六百元,当年获取产值三万七千六百元。
1972年末,职工达47人,按技术专长分两个车间:一是修理车间;二是加工车间。到1982年时,厂房建筑面积3,047平方米,职工56人,修理设备21台,其他设备14台,固定资产九十八万元。同年,生产铧犁一万六千条,大修车辆39台次,起树苗机65台,井管7,671米,五金具件五万六千七百九十九件,年产值六十二万元,盈利三千元。1983年,有职工41人,产值四十万元,利润一万九千五百元。1984年后,实行车间承包,自负盈亏,基本解决职工工资、税收、上缴利润等。1985年后归区联社管理。
三、大同被服厂
本厂是区属大集体单位。其前身是1953年由五户个体成衣铺组成的联营被服社,当时只有二十余人,为商店加工衣帽。到1955年组成被服合作社,纳入集体管理。当时有职工五十余人,不但为商店加工被服商品,而且兼做各式衣帽和零活。1957年大同军属被服厂与该社合并,成立大同被服社,职工达七十余人,统归肇州县手工业管理科管理。1958年,该社又与食品社合并为多业社。到1960年时,职工人数达三百六十余人,这时被服车间的主要产品是劳保服劳保手套、刺绣和零活加工等。1961年,经过调整又单独成立被服生产合作工厂。以后,由于石油开发北上,劳保服加工量减少,人员开始削减,到1963年时,职工削减为四十余人。1966年,职工人数又增至 63人,除加工劳保用品外,还做些衣帽零活和刺绣, 年盈利三千余元。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仅能保本经营,或稍有盈利。比较好的1976年,有职工 105人,年产值一百二十五万元,利润三万元,而1983年,在调整的基础上,虽有职工仅60人,却创年产值一百七十万元,利润十二万元。这时的占地面积为7,000平方米,厂房面积3,400平方米。 1985年,由于剧增的个体户与之竞争,该厂活源不足,全年只完成产值一百万元,利润九千元。为扩大生产门路,同年增加玻璃纤维布生产项目,已购好机件设备,预计1986年投产。
四、大同橡胶厂
该厂是1972年由社办企业转为大集体企业的。当时,有职工34人,工厂占地3,510平方米,建房 450平方米。主要生产翻新轮胎、气囊、三角带……。这个厂1972年获产值十七万元,利润一万六千元。以后,产值和利润逐年增加,厂房建筑面积也逐年扩大,成为全区管理最好的一个厂、1983年,有职工77人(其中正式职工44人)产值一百二十七万四千四百元,利润二十五万元,工厂占地扩大到一万平方米,房屋面积二千五百平方米,而且成为全省翻胎企业的重点厂。1985年,有职工93人,完成年产值一百六十五万四千元,利润二十七万九千五百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同年试验成功900—20内胎产品并购进新设备以扩大生产规模。
1978至1985年,在省化轻公司和橡胶联营公司组织同行业质量检查评比中,均得到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受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嘉奖。1980年被大庆命名为英雄集体。1982年,该厂不断进行革新挖潜,内制外购高压翻胎设备。使翻新的轮胎在实际行驶里程中又提高一步。同年9月,出席全国轮胎翻新会议,在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 荣获省组织的翻胎行业十五项技术指标考核的第一名。该厂的产品销售到全国二十一个省市。1984和1985年。全省46家同行业评比名列第一、翻新胎于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抽油机三角带被评为大庆市优质产品。
五、老山头水泥电柱厂
厂址位于老山头公乡所在地,归区乡企局领导,为乡镇企业性质。
该厂的前身是老山头公社水泥管厂,专生产打机井用的水泥管。1981年因产品滞销而转产。1982年 3月,对该厂投资三十万元(其中社企局二十万元,自筹十万元),建成较先进的水泥电柱厂。建厂房840平方米,跨度14米,长60米,高7米。室内安装五吨空中吊车,从上海购进十套离心电柱模具。1983年10月竣工,可生产 8米、10米、12米三种规格电柱,设计年产六千根,1983年末投产, 填补了大同区生产电柱的空白。1984年生产水泥电柱 1,200根,1985年生产5,143根。该产品在1985年的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大庆市优质产品。
六、兴隆泉油毡纸厂
厂址位于兴隆泉乡兴无车站北侧,为乡镇企业性质。
该厂兴建于1979年3月,同年7月投产。厂房占地1,500平方米,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七万卷油毡纸。45名职工,当年生产油毡纸8,000卷,产值十二万元,利润二万七千元。1983年,全厂职工增加到70人,固定资产十七万元,同年 7月,生产操作规程改为机械流水作业,工效大为提高,年产三万八千卷,产值三十八万元,利润三万五千元。
这个厂的产品质量过关,被市里纳入供应计划,产品畅销于大庆各地。1985年,在全市组织的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大庆市的优质产品。
七、大同冷冻厂
厂址位于大同街东门外,直属区乡镇企业局。
1982年8月动工修建,1983年10月末竣工。建厂投资七十万元(其中建行、外贸贷款四十八万元,社企局投资二十二万元),总建筑面积 1,758平方米,内有两个速冷间,三个储存库,总储量 240吨。另配有发电房、水塔、屠宰间、锅炉房、化验室、洗澡间等,设备先进,试车运转正常,1983年末投产。1984年,利用五个冷冻库(其中两个速冷间)储存货物50吨,并且开设一个冰棍车间。本年有职工五十余人,年盈利七万余元。
八、厢房玻璃纤维厂
厢房玻璃纤维厂是大同公社厢房大队的队办工业,厂址设在厢房大队二队。
1980年 9月兴建,1981年 3月投产。这个厂是在公社和大队支持下,由15名社员集股投资1,500元开办的。当时借用百货站青年点三间房(约 63平方米),工厂占地200平方米,购置电机四台,抽丝机四台,由龙凤玻璃纤维厂代培三名技术员。建厂时有14名职工,其中厂长、会计各一人。该厂由于分工明确,制度健全,能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因此,1981年仅生产八个月,就收入六万余元,上缴利润一万余元。1982年,厂房迁到位于二队的原大队学校旧房,工厂占地扩大到5,000平方米,厂房21间。1983年,该厂成为具有抽丝车间、维修车间、粮食加工车间和养鸡场等综合厂,职工人数增至 33人。同年,生产玻璃纤维225吨,总产值十五万六千元,不但还清股息,还上缴利润四万余元。该厂产品畅销市内各地,是一个连年盈利的多业厂。1985年,该厂又增设无尘粉笔生产项目,当年投产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