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况
第二章 交通
第一节 概况
大同一带向无水路运输,陆路又以公路为主,铁路只从三个乡地面通过。1930年前,没有整修的公路,通向肇州、安达、泰康等地,只有弯曲、狭窄、坎坷不平的拉荒路,各村屯间靠阡陌相连,以达车通人往。那时的交通工具很落后,行商者常常肩扛人挑长途跋涉,沿街叫卖。运输农副产品、生产资料、日用百货等物资,主要靠畜力铁车和花轱辘车运输,冬季也有用雪橇运输的。那时,无专业运输队,无运输管理机构。客运和货运的流量很少。1930年,修通肇州县城(现肇源县城)经永乐镇、七行(现祝三公社境内)、大同镇、至接通安达大道,全长约八十公里。1938年,又修通了大同至肇州(现肇州县城)、大同至昌五两条公路,全长130公里(包括1930年修永乐至大同一段)。 这些公路的修通,增进了大同与安达、肇州、昌五等地货物交往,对垦荒、行商、产品推销起到推动作用。不过因为是土路,冬运较多,通行便利,夏秋两季运输少,雨季基本停运。1940年,大同有了第一台私营运输汽车,到1942年因没燃料而停运。汽车停运后,大同街内出现了几家胶轮马车搞运输,直到建国时。从总体看,大同一带的交通运输是分散落后的。 当时,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聋电话,瞎电灯,马拉汽车上肇东 (汽车发生故障到肇东修理)。”
建国后,大同一带的交通运输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49年,修建了大同直通安达的公路,加强了与安达县的货物交流,尤其通过安达火车站增加货物交流量。1951年,大同建立了运输站,组织汽车、马车、牛车搞运输,交通运输业有所发展。1959年,由于开发石油的需要,大同运输站拥有 69台汽车、45台牛车、150台马车,分别组成运输队,直接为开发石油服务,使交通业兴盛一时。1964年,随着开发石油的势头北上、运输车随之减少。开发石油促进了公路的修建。1960年修建大同至萨尔图、大同至肇源两条干线和三条社级公路,到1975年已有14条公路,全长327.3公里,其中渣油路两条,长 85公里。桥梁11座,涵洞42座,基本形成交通网。1983年,有公路17条,全长379.4公里.其中油漆路和砂石路293.8公里。全区各单位有 24种型号汽车 217台,直接为大同区各行业交通运输服务。运输专业队伍有大同区运输车队、机关小车队、安达驻矿单位——大同运输站及大庆运输总站大同客运分站。在大同区境内的采油七厂、八厂及五厂的四、五大队,都自有运输车,确保营运开发石油所需的一切物资。1984至1985年,改土路为砂石路 30.69公里,全区拥有各种型号汽车291台,其中集体265台,个体26台,城乡交通很活跃。1985年12月,原安达驻矿单位大同运输站,全部移交给大同区,更名为大同区客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