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邮政 一、邮递网路
1916年,大同地区只有大同街内一处寄邮代办所,递送员往返于通向安达站的路上。
1937年,成立大同邮政局。在通向安达、肇州路上设四个交接站:安达至升平为第一站,升平至大同为第二站,大同至永乐为第三站,永乐至肇州为第四站。每站都设专人交接传递。
1947年成立大同邮政代办所,1948年成立大同邮电局,仍向安达、肇州方面经办业务。
1951年,增加了八区(老山头)、11区(常家围子)、12区(四家子)三个早班邮路点。
1956年,大同邮电局下设大同镇、团结乡、群众乡、联合乡、新主乡、中心乡六个邮电支局,每村设一信箱。
1960年,划归安达市大庆区,大庆邮电局 (1959年成立大庆区时,大同邮电局改称大庆邮电局)下辖新兴、高台子、大官、 葡萄花、老山头、老江身、兴隆泉七个公社邮电支局,各大队设信箱。
1978年成立大同区,大同邮电分局下辖大同、八井子、葡萄花、老山头、庆阳山、祝三、大青山、高台子、兴隆泉、双榆树、立志等11个邮电所,每个大队均设有信箱。1983至1985年,设大同邮电分局和新华邮电支局两处,下辖11个邮电所及一个和平牧场代办所。
二、邮政业务
1916年,大同寄邮代办所只办平信、小包裹业务。由于不向乡村营业,递送员只徒步对安达方面递送,所以邮政交换量很小。
1929年开始经办订报业务。当时投递的报纸有天津办的《国货时报》、日本办的《盛京时报》、张学良办的《东三省民报》、黑龙江办的《黑龙江民报》,订报单位只有官方和商家,数量很少。
1937年,大同邮政局经办平信、挂号信(分单挂和双挂)、包裹等业务。向外经办单位有安达、肇州、升平、永乐。由于投递员采取接办方式,每双日即可往返一次,每天经办信件80至100封。
1940年,邮政业务除经办平信、挂号信、包裹外,还经办汇兑(大汇兑、小汇兑)、保险信(保价)、印刷品、明信片、快信(航空信)等业务。这个时期的信件、包裹较多,由国道局汽车从安达带来。在东北内部邮信贴4分邮票,向关内邮信贴 5分钱邮票,明信片贴2分邮票,印刷品资费少一半。50元以上为大汇兑,50元以下为小汇兑,大汇兑汇费较小汇兑降费一半。小汇兑每10元收一角钱,邮汇范围扩展到全国各地。此时的业务量是:每天平信200至300封,包裹5至6个,汇款15至20件。信件可直封哈尔滨、安达、肇州、关内等地。挂号信、包裹、汇兑都给收据,丢失负责赔款。
1945年8月至1946年停办邮政业务。
1947年,大同成立邮政代办所,又开始经办平信、挂号信、汇兑、印刷品、包裹、保价包裹、明信片等业务。
1950年,开始经办乡村邮政业务。在八区(老山头)、十一区(兴隆泉)、十二区(四家子)设投递点,投递员每天徒步走30公里的路程,到1952年才改徒步为骑自行车投递。
1956年,各乡设支局,村设信箱,邮政业务量比上年提高50%。
1960至1964年,大同一带成为勘探和开发石油的中心,相应地加大了邮政业务量。此时开办平信、挂号信、特挂、包裹、汇兑(电汇、普汇)等业务。每天平信进出转在二千件左右,平信直封哈尔滨北京、天津、沈阳、兰州等地;包裹进出转每天平均一百五十件左右;汇兑每天二百五十件左右。此时,邮电收入每年达六万余元,是1956年收入的六倍。
1965年,开发石油势头北上,邮政业务量减少,平信进出转每日200件,包裹29件,汇兑15件。
1978年,大同邮电分局对老山头、庆阳山、大青山、祝三四个公社旱班邮路采用摩托传送,平信进出转每日约三百五十件,汇兑二十件。加电信收入全年约八万元。1983年对采油八厂开办报刊、邮件直投业务,由摩托车传递。
1981至1885年邮政交换量1981至1985年报刊发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