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信

第三节 电信



  一、电信网路

  1930年5月,肇州县政府(位于现肇源县址)架设四条电话干线,其中第二条由老城基(现肇州县址)起, 经永乐,七行、大同镇、葛家围子、升平镇、直达安达站,于同年九月完工通话。

  1934年,肇州县政府迁至老城基,对肇州至永乐、大同、安达线路进行了维修,形成了肇州、大同、安达电话网。

  1950至1954年,架设了大同至八区、十一区、十二区电话线路,可直接向各单位通话。

  1955至1959年,先后架设了大同经昌德至升平、大同至群众乡、大同至老山头乡、大同至团结乡(现八井子公社)、大同至联合乡(现高台子公社)、大同至对喜乡 (现兴隆泉公社对喜大队)、大同至新主乡(现兴隆泉公社)等八对中继线,分别向有关单位通话。

  1960年租用哈尔滨无线电台一部,对开哈尔滨。

  1961年,架设大同至北京、大同至哈尔滨专线各一对,并有肇州,安达等12条中继线进入大同邮电局。

  1975年,架设大同至新华电厂电话线一对。

  1978年2月,上电传机一部对开大庆,人工电报机一台对开新华。

  1983年,有邮电支局两处,邮电所11处,通电话社队115个,其中通电话公社 11个,通电话大队85个,通电话小队19个。市内电话机223台。

  1984年,实行乡、村制,通电话的村、屯减少。本年通电话乡、村、屯共 102个,其中屯只有6个。1985年通电话的乡、村、屯共92个,村只有75个。市内电话机增至343台。

  二、电信设备

  1937年,有日式20门交换机一台,木盒式电话机两部。

  1939年,交换机由20门换成30门,电话机增加到二十余台。

  1950年,交换机由30门换成50门的磁石交换机,设有27台电话机。

  1958年7月,大同邮电局由原来50门磁石交换机换成100门磁石交换机。有电话机57台。先后于昌德、群众、老山头、联合、新主、对喜等乡安装了六部30至50门磁石交换机。

  1960年,大同邮电局安装无线电台一部,人工电报机一台,市内电话交换机由 100门增加到400门,长途交换台由原来一台20门换成三台60门,全区有电话机290台。

  1965年,有磁石交换机两部200门,长途交换机两部40门,全镇有电话机140台。

  1972年,上单路载波机12端,202三路载波机一端。1974年上305载波机一端12路。

  1978年,市内磁石交换机三部300门,长途交换机三台 70门,电传机一部,人工电报机一台。

  1983年,电报机二部,长途交换机四部90门,市内交换机十三席760门,市内电话223台。

  1985年,电传打字电报机二部,载波电话终端机四端,长途供电交换机JT508三部,HJ921自动电话交换机一部500门。

  三、电信业务

  1937年,大同电话局设在伪警察署院内,只有村公所和伪警察署两台电话机,对外向升平、安达、永乐、肇州通电话,成为警备专用电话。

  1939年,变专用电话为营业电话,电话局从警察署搬出来,主要服务于官方和商家。当时大同街的四门和中心炮台及大商号安装了电话机,电话局由两名话务员和一个机线员负责接转和维修电话。长途电话收费按时间和里程计费,找人传呼电话一次多收二角钱报酬费。

  1956年,增加了话传电报业务。对老山头、四家子、常家围子经办电话业务。

  1958年,昌德、群众、老山头、联合、新主、对喜等六个乡邮电支局安装了交换机,各村安装了电话机。电话业务下伸到各村屯,并在各乡开办话传电报业务。

  1960年,分话务、机线、电报三个组,对哈尔滨、北京开办长途电话和电报业务。这个时期电话的进出转约四百份,电报进出转每日二百五十份。

  1975年,对新华电厂开办电话业务,每日电话进出转250份,电报进出转约六十份。

  1978年,有11个邮电所,每日电话进出转约四百份,电报进出转约一百五十份。

1981至1885年电信业务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