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货币

第四节 货币



  旧中国货币种类繁多,币值变迁极大,流通情况复杂。早时没有金融机构,钱币流通与肇州县大体相同。

  据《黑龙江志稿》卷二十一财赋志载,是一种“……古无钱币可考,宋辽以肇始具钱币,清初皆用宝银、制银。后私贴滥行,外币充斥,钱法乃益紊乱。民国以来,则有纸币而少现金,种类多而币值不一。”

  大同镇设置前,民间曾流通过为数不多的宝银,即现银为主,每锭五十两,亦有大者为五十三两,小者五两。此外并有银饼,重五两,又称大翅宝银。从民间尚有保留的少数古币看,一般为圆形方孔铜钱,面积大小及面值不一,众称之为“大钱”。1973年,葡萄花公社大围子大队出土的古铜钱有唐之开元、宋之崇宁等二十多种,面积大小不一,在本地民间仍有保存者。

清代铜钱在民间遗留较多。其中:顺治、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铜钱最多。

  光绪三十三至三十四年间,发行铜圆(有大有小,有“户部”制的,有“北洋”制的),以枚为单位,每枚作制钱十六文。

  民国初年铜圆票,为江省官银钱号发行,众称为江帖,有十枚、二十枚、三十枚、五十枚、一百枚、二百枚六种。此外,亦有鲁银(元宝)、小银元、奉票、哈洋、吉洋等。继之,肇州县广信公司发行的大小银圆票进入大同市场。面值为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五元等十六种。这些货币在大同市场可相互交换和通用。因当时有货币兑换法,大同镇内设有钱庄,不同种类的货币均可在钱庄内汇兑或兑换。

  至民国四年(1915年),新铸银币,阳面即袁世凯面象。上列“中华民国三年”六字。阴面“嘉禾”二本,左右交至,下萦结带,中镌壹圆二字。亦即民间所谓“袁大头”或“现大洋”。系中国银行发行,全国通用,渐入大同市面。

  民国时期,曾发行两期公债。第一期为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一日,规定大同镇商界摊派15,000元。第二期为民国十七年 (1928年),东三省募集公债,大同镇农、商两界募集,其募集数额已无从考证。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后,伪满州国开始货币统一。大同一带流通钱币统系满州国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有一角、五角、一元、十元、一百元五种。辅币有一分、五厘铜币二种。不久收回,代之以银白色合金硬币。有一分、五分、一角三种。 日本金票为数极少.多系日本人随身带入或从大连外埠流入,虽非主币,但当时市场完全流通,无人敢阻。

  由于伪满州国经济系属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经济,为日本侵略与战争政策服务。他们滥发纸币,以应需求。因而导致通货膨涨。尤其于所谓“大东亚战争”后,钱法毛荒、物价飞涨日甚一日。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伪满州国国币作废,大同一带开始流通红军票,面值为圆、拾圆、百圆三种,群众习惯称之为大红袍。

  1949年12月23日,红军票兑换为东北票,面值仍为圆、拾圆、百圆三种。

  1955年3月1日,东北票兑换成为新人民币,至此,大同一带开始统一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并一直延续至今。人民币分纸币和硬币两种。主币为拾圆、伍圆、 (初,曾有叁圆券,六十年代取消)贰圆、壹圆四种;辅币为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六种。

  二、货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