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放前粮食购销概况
第二节 解放前粮食购销概况
垦荒伊始,由于大同一带交通不便,农民的粮食销售困难,因而粮价十分低廉。大同建起烧锅后,为本地粮食初步打开了销路。但由于各烧锅老板东折西扣,有的甚至采用赊欠的办法购买粮食,致使现金长期不能兑现。所以,当时农民靠卖粮收入,获利极少。而各烧锅用从农民手里赊来的粮食进行土法烧酒或榨油,则可获取较高的利润。
1931年,东北沦陷。日伪统治阶级为实现吞并中国的野心,把东北的粮食做为支持侵华战争的重要物资,向广大贫苦农民野蛮地摊派出荷粮,平均年征收量可达一千五百万至两千万斤以上。农民中有交不起或拒绝交出荷粮者,轻则体罚,灌辣椒水,重则以反满抗日“罪名”给予扣压或判刑。所以,日伪时期,大同一带经常闹粮荒。适逢荒时暴月,农民们只好去地主家借高利贷,受重利盘剥。本地农民经常缺衣少食,生活相当困苦。
1937年,大同街内富户满长有开设了一家私人粮行,但当时已是米贵如金,加之粮行又经常囤积居奇,青黄不接之际,米价倍长,更使粮荒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