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蔬菜基地基本建设 大同区的18个专业蔬菜队1983年共有菜农 1,902户,2,295名劳力,占有耕地20,950亩。其中蔬菜地面积13,5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64%。机电井117眼,高低压线路32.5公里,灌渠98条,45,000延长米。
1978年后,随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早、鲜、细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从1979年开始,国家在大同镇原有21栋大棚和25栋温室的基础上,又继续帮助发展了一批。特别是1981年,国家为每个专业蔬菜队无偿投资一万元,用于温室和大棚建设。到1983年末,全区塑料大棚已发展到107栋,面积达112亩;温床发展到56个,达34.5亩;畦田发展到3,000亩。同时,为保证市场供应,市蔬菜局根据本区无霜期短、蔬菜种植面积大等特点,对全区专业蔬菜队提供了三十六万元的五年无息贷款,用于扩建温室和培育秧苗。从1982年开始,全区专业蔬菜队的早鲜蔬菜基本由直播改为育苗移栽。比直播提前上市近两个月。即提高了蔬菜单产,保证了新鲜蔬菜提前上市,也增加了菜农的经济收入。
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广大菜农对蔬菜新品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1980年开始,本地先后引进了盖县长茄、鹰嘴茄、长春密刺、津研二号、世界冠军、早熟一号、巴彦大青椒、铁皮青。果其洛夫小青椒。秋白菜有牡丹江、矬四号、黄籽等。
自建立蔬菜站后,站内增设贮菜棚两处。本地蔬菜上市时,春夏菜一般以蔬菜商店为销售中心,旺季再临时增设卖菜点。1983年夏秋之交,大同镇内的蔬菜销售网点增加到八个。这些新增的销售网点主要以销售本地菜为主,目的是为了减轻拥挤和方便用户。进入淡季后,蔬菜站可为本区市场调剂余缺,从市蔬菜局调入大量新鲜蔬菜,保证全区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供应。
本区长年销售蔬菜品种平均二十种左右。从1978年开始,蔬菜销售逐年增加,如1979年销售七百六十五万斤;1980年销售七百七十八万斤;1981年销售一千三百八十三万斤;1982年销售一千一百四十二万斤;1983年销售一千九百三十七万九千斤。
为了缓和市场供应,1978年后,大同区各有关单位的蔬菜生产和基地建设也开始大面积增加。如1982年,大同区家属管理站种菜80亩,产菜十三万斤。大同镇食堂种菜23亩,产菜十万斤。大同区第一中学种菜八亩,产菜24,000斤,大同区第二中学种菜15亩,产菜50,000斤,大同区第一小学种菜30亩,产菜十三万三千斤。大同区医院种菜六亩,产菜18,000斤。
本区蔬菜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援了油田生产和建设。从1981年开始,大同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大庆市蔬菜生产先进单位。
大同区历年蔬菜生产调查表 单位:亩·万斤
大棚,温室发展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