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爱国卫生与卫生防疫

第六节 爱国卫生与卫生防疫



  一、爱国卫生运动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开展除害灭病工作。1952年,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成立肇州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同年 9月,成立基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主要负责卫生宣传和普及教育工作。其后大同一带,虽然在行政区划方面几经变更,但“爱卫会”仍是常设机构。

  十年动乱期间,爱国卫生运动受到干扰。

  1978年成立大同区后,于1981年 4月始建“大同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抓城乡除害灭病,饮食服务业的卫生监督及检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保护和农村两管五改工作。

  为使爱国卫生运动成为群众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区“爱卫会”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1981至1983年向全区城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12,000份。结合“五讲四美”活动进行宣传,利用影剧院放映有关影片或开演前口头宣传,在定期与非定期检查评比中,以分别挂甲、乙、丙级标牌督促卫生工作的开展。各系统出示卫生光荣榜,全区统一颁发先进单位和个人奖状。饮食业单位经检查鉴定合格者发放“卫生许可证”,对卫生较差单位分别给予批评教育和罚款处理。增加和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设施。1978至1983年,国家拨款为农村打深水井 9眼,以改善水源,于区政府所在地修下水道4,000米。1985年,农村共建改水井30眼 (其中13眼未配套使用)。全区发放灭鼠药 8,735公斤,共灭鼠十二万一千九百四十八只。植树十六万八千余株,种花四十四万余株,种草坪1,105平方米。塑像10个,建水冲式厕所 895个,设垃圾箱372个,果皮箱268个,垃圾车17台,环卫专业人员354人。

  二、卫生防疫

  1945年东北光复以前,本地连年瘟疫流行,历代统治阶级对人民疾苦从不过问,更无卫生防疫措施,被疾病夺去生命的人数不可胜数。1926年(民国十五年)本地“霍乱”流行,死亡人数未经统计。1940年三家子一带(今立志和葡萄花乡地带)发生“鼠疫",死亡率达7,9%。同年伤寒蔓延,柳家窝堡(今庆阳山乡内)患病死亡惨重。

  1932年,大同一带开始有民间医生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牛痘苗是私人中药铺从外地进货再转至痘科先生手中,因此价格昂贵,每接种一人,先收小米 100市斤,待退诊后再行二次收费。广大贫民无力为子女接种,故“天花”逐年流行,重患者死亡,轻患者则落“麻脸”或“失明”。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不顾国际公法,设哈尔滨 731部队开细菌工厂,并于安达设第二部下层联系厂,为搞细菌战生产“霍乱”、 “鼠疫”病菌。以此留下祸根,造成1946年6月下旬,本地长岗子、太平庄一带(现属高台子镇)暴发“霍乱”,死亡127人。

  自东北光复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人民健康才有了保障。1946年,大同一带各村文书担负卫生防疫事宜。1952年,由各联合诊所承担卫生防疫、预防注射工作。1958年 7月,各公社卫生院设兼职医生一人,承担卫生防疫任务。1959年11月至1964年,由大庆区卫生防疫站设六人专抓卫生防疫工作。十年动乱期间,卫生防疫组织瘫痪,致使建国后已经被消灭和得以控制的传染病,如伤寒、麻诊等又有回升。1981年 9月组建大同区卫生防疫站。站内既有明确的业务分工,又有健全的各项制度,上请省、市防疫部门专科医生搞专题讲座,下抓城镇和农村专兼职防疫人员,从而使卫生防疫工作逐步深入,较有成效。

  (一)传染病管理

  1949至1952年,大同隶属于肇州县,在县卫生防疫组织的领导下,由当地个体开业医和联合诊所承担本地卫生防疫工作。除搞宣传教育外,坚持做全民牛痘接种工作及各种防疫注射。使比较流行的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以后的合作化时期和人民公社时期,都坚持了“以防为主”的方针,不同程度地抓卫生防疫工作。1981年大同区卫生防疫站建立后,逐渐形成区、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更有效地开展了传染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1983年传染病的管理、病情报告(全、快、准)比率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二)预防接种

  建国前,本地“霍乱”、“伤寒”“天花”等传染病时常蔓延,死亡、残疾者甚众。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提高人民的免疫能力,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了大同区辖地几个时期传染病统计(不完全)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综合措施。1950年开始,组织各类卫生人员给适令儿童接种“牛痘”,之后连年接种,直至1979年根除“天花”病止。同时在易感人群中进行“霍乱、伤寒、副伤寒”三联疫苗预防接种。

大同区辖地几个时期传染病统计(不完全)



  1978年建区后,大同区卫生防疫部门严格掌握各种预防用“生物制品”的免疫程序及接种要求,加强预防保护措施。如全区三年进行 62,360人份小儿麻痹糖丸口服接种,并在各种接种前,区卫生防疫站对各级专兼职防疫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理论指导,有力地推动防病免疫工作的开展。

几个年份接种人数统计



  (三)地方病防治

  建国后,地方病逐年得到控制,范围逐渐缩小,患病率明显下降。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卫生防疫部门曾多次开展地方病线索调查,全面查出危害严重的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山病、氟中毒、狂犬病等分布情况及流行特点。

  1.大骨节病

  大骨节病虽流行不广,但危害较大。该病疫区主要分布在兴隆泉乡新五村、对喜村、长胜村一、二屯和八村屯。患病者主要症状是慢性软骨关节软化,严重影响人身健康。

  1980年,国家拨专款为发病区打深水井三眼,进行改水防病。

  1981年 4月,市、区防疫部门派专人驻疫区工作一个月,一方面调查病因,一方面采取防治措施。

  1982年 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方病考察团在省、市有关领导陪同下,来兴隆泉的对喜和新五村进行“大骨节病”考察,并提出病因和防治措施。

  1982至1983年,国家为大骨节病疫区改换粮食 21万斤,打深水井两眼,833人受益。并对三至十周岁儿童615人投亚硒酸钠药防治,使原患者不同程度好转,无新患者发生。

  1985年,区防疫站组织有关人员在对喜村给三至六周岁儿童 563人投服亚硒酸钠药,下决心根治大骨节病。

1970年大骨节病调查统计



1981年大骨节病调查结果统计表



  2.氟中毒

  氟中毒是危害牙齿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区主要分布在祝三、大青山、庆阳山、兴隆泉、大同和高台子等乡镇的部分村屯。据勘测水质含氟量最高可达4.1毫克/升以上。1981年,全区患氟毒病人25,923人,至1983年国家拨专款为饮水含氟高地区打防病深水井12眼,全区4,119人受益。1985年,对全区九口防病改水井定期监测,结果表明均已稳定在国家饮水标准之内。

几个年份氟中毒普查情况统计



  3.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简称“地甲病”,流行于全区各村屯。1978至1980年,经市、区防疫部门普查确定,本区“地甲病”为无甲性甲状腺肿大,其病因源于饮水和食物中碘质缺乏。采取食用碘化性食盐和系统地投给碘化钾饱和溶液治疗方法,截止 1983年底共治愈地甲病患者131人,治愈率达83%。

1978至1985年地甲病普查防治情况



  4.克山病

  1963至1966年,兴隆泉公社所在地先后发生五例病因不明的急性病患者,后经调查和对死者尸体化验,发现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等心肌病变,确定为“克山病”。之后加强防治,

  1983年全区仅有三人为痨型克山病。1985年无此病患者。

  (四)食品卫生

  建国后,由于政府颁布食品卫生条例,加之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食品卫生方面已有所加强。1978年建大同区后,区防疫部门认真把住“病从口入关”。要求各饮食业对食具必须做到“一洗、二清、三消毒”,设立饮食、食品单位的档案。各饮食单位必须经过爱卫办和防疫站进行卫生监督核准后发给“卫生合格证”方可开业。爱卫办和防疫站经常深入基层检查食品卫生,对不合格者采取罚款或停业措施。1983年,卫生防疫部门组成检查团对全区 736名从事饮食业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查出患有慢性病者六人,立即调离饮食业工作岗位,1985年,全区加强《食品卫生法》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区政府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区长任组长,组员由工商、卫生、司法、粮食等部门领导担任。下设食品卫生监督员三人,食品卫生检查员24人。这些人深入城乡各地,形成食品卫生监督网。除广泛宣传外,全区39个饭店全改为卫生灶,购置电冰箱37台、餐具消毒器21台、电热消毒器15台。各饮食服务业基本达到“四防一消”(防蝇、防腐、防尘、防鼠,餐具、酒具消毒)。要求凡出售直接入口食品者都实行工具售货,货款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