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笫三节 待业青年安置及家属就业

笫三节 待业青年安置及家属就业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始于1964年。 原大庆区时, 在区民劳科组织下,响应毛主席提出“上山下乡,扎根农村闹革命”的号召,第一批11人下乡到大同镇良种场(现大同镇四大队)。1968年,当年 9月14日,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本区城镇青年纷纷奔赴农村。据1971至 1974年统计,大同地区共有青年点 27个,下乡青年达1,302人。上山下乡工作达到高潮是1974和1975两年。根据中共中央1973(30)号文件精神,大同地区开始以系统为单位兴办青年点,国家辅以补助。1974年青年点增至36个,在建青年点方面下拨了大量物质,投放了基建费。基本修建了砖木结构的房舍,购置了机车等生产工具和生产基地,并配备了年富力强的干部任领队,邀请了老工人、老农民做技术指导。外市、县也陆续在大同地区建青年点,如哈市、齐市、大庆等地都在农村公社建起了青年点。仅1975年一年,全区有下乡知识青年868人,1976年建点达39个。

  有关知识青年工作的领导问题,由各公社文教助理负责,后又配以专职知青助理。1973年年后,在大同镇组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办事机构,具体负责知青点筹建、物资下拨、资金管理、下乡生产情况、人员安置等。大同镇知青办于1980年撤销,知青工作统由劳资科管理。

  1978年划归大庆市以后,伴随油田开发工作的需要,对待业青年进行了妥善安置。1978年全区待业青年1,744人 (包括哈市等外地插队青年516人)。暑期除由大庆石油管理局各公司技工学校招一大部分外,其余在1979年 3月份开始由市劳动局招工,其中全民招 241人,集体招706人,内招100人,因之,大部得以安排就业。1982年共有待业青年364人,安置174入,1983年有待业青年71人,安置75人;1984年有待业青年179人,安置58人;1985年待业青年205人,安置15人。

1978至1885年待业青年就业明细表
  单位:人



  1980年以后,贯彻进一步调整方针,国家对劳动就业工作也开始进行改革,对待业青年的安置,采取了由劳动部门管理,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办法,广泛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大同区自1981至1982年,共办起六个集体性质的厂店,共安排56名青年,有 2人自办食杂店,走自谋职业之路。1981年后,为加强对待业青年的安置,根据市劳动服务公司的意见,区设立劳动服务公司,在劳资科领导下,专门负责知识青年安置工作。

  家属就业问题,是划归大庆后大同区才开始出现的。油田开发初期,广大职工家属为支援大庆、发展大庆做出贡献。大同区广大职工家属从1979年后,陆续组织起来参加各种行业劳动。市劳动局按政策要求批准家属工指标,由劳资科掌握使用,年平均 212人。建立家属劳动档案523人,安置在各单位做临时工120人。1984年后,家属就业工作基本停止,原因是:经济开放之后,可以自谋职业,社会不专门设置就业门路;缺乏劳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