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解放后的兵役

第三节 解放后的兵役



  一、志愿兵

  1945年祖国光复后,中国共产党在大同地区建立人民政权,实行减租减息,进行土地改革,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大同地区翻身农民在“保卫胜利果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踊跃参军的热潮。从祖国光复到1948年末,大同地区参军人数达二千七百八十人,其中五区一千一百人,占当时五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七三;八区六百人,占八区总人口百分之三点八八;九区六百人,占九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九;十一区四百八十八,占十一区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三点三。出现了许多党员干部带头志愿入伍,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入伍的动人事迹。群众习惯上称这种征兵为扩兵。

  1946年,大同街长共产党员徐忠,带头给弟弟徐德报名,同时还动员其他亲属报名参军。这时的徐德已经结婚,爱人听说他报名参军,积极支持,入伍那天,爱人亲自送他奔赴前线。在徐德的影响下,大同街内一次去15人参军。1948年 1月间人民解放军在大同地区募兵,五区有三百多人写了申请书, 120人参军。 在解放战争时期, 大同地区到处流传着这样一首歌:“锣鼓喧天鞭炮响,青年参军上战场,父送子,妻送郎,红缨枪放豪光,威威凛凛排两行,参军健儿雄赳赳,气昂昂,满脸是红光,浑身是力量,背负人民希望,奔向解放战场,打倒反动派,大家有福享。”大同一带是老解放区,由于广大青年入伍当兵,对支援解放战争起了重大作用,所以至今大同一带颇具声望的军界人士很多,这是因为战场锻炼了这批人。

  1950年 6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企图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情况下,党中央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了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击美国侵略者。

  当时,大同一带先后有 266人参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战斗中,这些人经受了考验,有相当多的青年把热血洒在了朝鲜土地上,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做出了贡献。在人物篇已记载了他们的英名。

  二、义务兵役制

  1955年,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据国家兵役法规定:年满十八至二十二岁的男性青年有应
征的义务。大同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自己的子女或亲属应征入伍,许多适龄青年都踊跃
报名参军。1955年至1983年,大同地区先后有四千多适龄青年应征入伍,

  1978年成立大庆市大同区以来,每年都有新兵入伍,如下表:




  中共大同区委在征兵工作中,认真贯彻政策,把好政审、身体、文化、年龄等各关。自1984年以来,区里成立征兵领导小组,由主管部(办)、科(室)领导参加。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使新兵质量逐年提高。从1984年以后,由接兵部队接兵改为地方武装部送兵的办法,为顺利完成征兵工作创造了条件,也控制了征兵工作中的不正之风。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兵员质量,数量,不仅得到了保证,而且为适龄青年受到正规化国防军训练提供了机会,为保证战时需要创造了条件。

  三、预备役

  预备役登记工作开始于1956年,当时统计登记的分一类预备役和二类预备役。1979年重新对预备役进行登记,登记对象是四十岁以下的技术兵和按三十岁以下、三十一至四十岁、四十一岁以上三个年龄区统计的普通兵,普通兵只登记人数不登记人名。

  1982年按照大庆市人民武装部的指示精神,又进行了一次全区性系统的对复员退伍军人预备役的统计工作,为期四个月。具体方法是把复员证收集上来交到区武装部,然后统一登记填卡、造册,按普通兵、技术兵分类保管,并上报市人民武装部一份备案。同时对一九八○至一九八二年间的退伍军人进行全面普查,做到不错登、不漏登。登记的对象是三十五岁以下的义务兵和服役一年以上的男性退伍军人,逐项登记建卡。具体统计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