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蒙古族风俗一瞥

第三章 习俗

第一节 蒙古族风俗一瞥



  “蒙古”族名最早见于唐代,即《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新唐书》称为“朦兀”,《辽史》称“萌古”“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明时也称蒙古。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逐渐成为这个民族的统称。额尔古纳河是蒙古部的历史摇篮,大约在公元七世纪,蒙古部开始向西部草原迁移,到后来逐渐分散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等三河的上游及肯特山以东一带,并分衍出许多部落。游牧在草原上的蒙古人被称为“有毡帐的百姓”,主要从事牧业,居住在森林中的蒙古人被称为“林木中的百姓”,主要从事渔猎。公元八世纪时,他们结成以塔塔尔为首的联盟。强大一时。十二世纪初,以成吉思汉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诸部,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曾征服欧亚两洲,建立元朝帝国达一个世纪之久。

  清末,大同地域西部为蒙人生计地,其他大部分荒地也有蒙古人居住。他们以狩猎和放牧为主,今大同一带凡以“某营子”为屯名的村子,就是蒙古人建的房子 (营子:挖地一定深度,上面盖上柴草供人居住)。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生活方式,使蒙古人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蒙古族信奉喇嘛教。每年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蒙族男男女女穿上本民族的服装,杀猪宰羊,欢欢乐乐地举行各种游艺活动,振荡秋千比赛最为引人,谁荡得最高谁就会取胜。农历八月十五,蒙古人进行祭敖包活动,敖包是蒙古语“堆子”的意思,本地的敖包是用土堆成的。祭祀的敖包须十三个成直线排开,中间一个大的敖包高五米左右,两边各有六个小的,两米左右,祭祀活动结束后,便在大草原上举行赛马和摔跤比赛。解放前,每到冬闲时,蒙古人家庭要举行一次念经送鬼活动。白天念完经后,把用黄米面和奶油制成的各种各样的“鬼”放到十字路口,放火烧掉,以求日后的富贵吉祥,子孙兴旺,这种活动已成过去。由于汉族文化的影响,其它各种习俗在本地也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