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路第一节 线路绥满公路 一、建设
(一)标准路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北疆勘界时,绥芬河与内地尚无交通路线。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去三岔口有两条路,一是从绥芬河站乘火车去俄国双城子,再从双城子去三岔口;二是走俄境内的马车道,至东宁新立村附近入境,过大绥芬河后到三岔口。路经俄境须缴过境税,受俄国人的严格检疫和盘查。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驻三岔口的绥芬厅通知李达春由三岔口启程,与绘图员一同勘定通绥道路。据当时记载,沿途两山环峙,形同盘谷,其间平地面积或一二里,或三四里不等,长百余里。厥土黑壤,实为良田,惟榛莽塞路,渺无人迹。“三岔口至马家大营已有新设乡勇在此驻防,由马家大营北行45里至双榆树屯, 又北行35里至后八道河子, 再北行30里即五站(绥芬河)”。
绥八公路 1910年(清宣统二年),东宁厅通判张祖策倡办农垦,开发东宁北部,与当地军民开辟三岔口东经万鹿沟通往绥芬河的道路,全长70公里,马车两日才能到达。
绥二公路 1915年,阜宁公司维修绥芬河至万鹿沟的道路。但当时道路仍极坎坷,路面狭窄崎岖,遇有雨雪路况更为恶劣。
1927年,东宁商人冯燮喜等创办汽车行,以 5 000元大洋投资铺修三岔口至绥芬河的道路,至此,东绥公路开始通行汽车。
1923年,张宗昌修建由阜宁镇至市中心石路1条,路宽8米,长3公里。
1933年沦陷后,日伪当局出于战争的需要,大举进行公路建设。1933年 8月,伪满洲国国道局绥芬河事务所修建绥芬河至穆棱镇公路1条,1934年7月竣工,全长85公里。1934年,修通绥芬河至海林的公路。8月由国道局哈尔滨建设处和新京(长春)建设处合建绥芬河至土门子(图们)公路,次年 3月通车,全长196.6公里。1938年,由国道局东宁事务所修建绥芬河至小城子公路。同时,日军在边境万山丛中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军用公路网,将军事设施同主干道路连通起来。先后建有军用公路8条,总长90公里,其中二段至五花山12公里、红花岭至五花山9公里、五花山至绥阳3公里、绥芬河至二段20公里、绥芬河至883.1高地13公里、883.1高地至马架子9公里、绥芬河至四门炮3公里、头道沟至北大营21公里。
1945年 8月,绥阳至洛河桥区段的公路桥梁毁于战火。此后原绥芬河公路线多闲置废弃,只有东宁至绥芬河 1条公路干线,称东绥线。50年代经东宁县政府多次修整后,路况转好。东绥公路由八道桥分岔通绥阳。
1964年 8月,修复绥芬河至二段公路19.63公里,建涵洞28道,整修路基16.87公里,整治低洼路段13处2.76公里。绥二公路修复后,成为过境主干公路,延伸可达鸡西、密山等地。同时,铺修绥芬河至鹿窖沟国防公路18.5公里。
1969年,为了战备和发展林业,林业部门整修南绥公路,可季节性通车。
1975年建市后,原东绥公路绥芬河至八道桥段归属绥芬河市,称绥八公路。绥八公路东部线由市内至洛河桥区间,与哈绥公路重合。哈绥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国道,由哈尔滨、海林、牡丹江、穆棱、绥阳等地旧公路连贯而成,绥芬河是终点。全线尚未贯通,绥芬河市洛河桥至东宁县绥阳镇区间,线路未修复,仍需从绥八公路转鸡图公路绕行。
1975年,修复通往中苏国境线的边防公路“会晤路”。会晤路自市医院西侧哈绥公路起,东南行出市区后向东北折,至东北沟国境线交界处止,全长5.8公里。
1977年,修复第二条通苏联国防公路“会谈路”。该路起于市内大直路南端,出市区东折,在铁路北侧大致与铁路线东向并行,路曲坡陡,至国境防火线处止,全长4.5公里。
1981年,哈绥公路建设村至市区运输管理站区间铺设沥青油漆路面,投资 3万元。因工程质量低劣,又于1988年投资69万元,由牡丹江市政工程队施工复修。
到1988年,全市共有养护公路5条,总长61.6公里,其中国道1条19.3公里,边防路 4条,42.8公里。晴雨通车公路61.6公里,占总里程数的100%。有乡级公路 6条,全长49.5公里,其中南天门至绥芬河境内部分12.7公里,南绥支线(883.1高地至南绥线交界处)3.1公里,建设乡至建新村13.2公里,建设乡至宽沟村 8.5公里,宽沟村至砖厂3.5公里,砖厂至建设村8.5公里;均为4级公路,全线晴雨通车,碎石路面,路基宽5—8米,路面宽3.5米,上有永久式钢筋混凝土桥梁2座,涵洞56道,养护里程20.5公里。
(二)便道
中东路修建前后,中俄两国民间往来自然形成一条土路,其与中东铁路并行,进入市区南部,中东路正式通车前,是中俄间往来的主要道路。1977年改建成会晤路。
截至1988年,主要民间便道有5条。
自市区北第一中学东侧会晤路处北行,至小绥芬河镇东行,经东北沟至边境防火线处止,土石路面,全长4.5公里。该路沿沟而行,路面平缓,西行与哈绥主干公路相接,东行直通苏联境。1988年,中苏两国有关方面经过勘查,拟将此路开辟为主干边境贸易公路。
自市区北新建体育馆西侧绥二公路起,沿天长、地久两山谷问北行,过绥芬河市水库、绥北农场村至五花山止,土石路面,全长约20公里。
头道沟至八家子村间土路,长约3公里。
北寒至二道岗子的土路,约15公里,西行过山可至东宁金厂。此路为民国年间乡民去吉林
一带大车道。
绥北农场村至绥二公路的土路,砂石路面,长2公里。
(三)桥梁
1950年前,有永久性公路桥 2座,均为沦陷时建。一是绥二公路过小绥芬河桥,钢筋混凝土工字简支梁结构,双孔,长30米,该桥使用至1985年;二是头道沟过小绥芬河至铁路线,与铁路东向并行至北大营的军用公路上的过河桥,系钢筋混凝土梁桥,4 孔,长40米,桥修成后被洪水冲毁一孔,又续接一孔木结构桥,解放后,与路同废。另有非永久性桥梁 3座,即今哈绥线的洛河桥,长50米;小洛河桥,长30米;今绥八线的南寒桥,长36米;3桥均为木质。
80年代北寒桥 1951年修建今绥八线友好桥和二道沟桥,均木质单孔,长 6米。1953年修建建设桥,双孔,木结构。1954年,修建头道沟桥,单孔,木结构。1969年 4月,因战备需要由民兵独立营翻修哈绥线洛河桥(过水面桥),用于连接战备路。
1980年,交通局自行设计建造宽沟钢筋混凝土过水面桥,长40米,初步解决“宽沟历史近百年,有河无桥行路难”的问题。但孔洞排水量小,洪水期河水向两侧农田蔓延。
1985年10月,市交通局将沦陷时期修建的小绥芬河桥改建,名绥芬河桥。新桥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双孔跨径16米,桥长43.4米,桥侧有高 1米围栏。1987年夏,宽沟桥北侧涵洞被洪水冲毁,1988年投资改建,次年完成。
1988年绥芬河市公路桥梁情况表 表4—13
二、养护
(一)机构
民国时期,无养护路机构。
1933年沦陷后,伪满洲国政府设国道局,有养路工负责公路维修。
1951年,东宁县护路委员会成立,配养路工4人。东宁至绥芬河区间,配1人,沿路巡查,做临时性护路处理。1962年,东宁县交通科养路段于寒葱河路段设道班 1个,负责东绥公路绥芬河镇至寒葱河区段11公里公路的养护工作,有职工 9人。1963年增设南寒道班,配工人17人。同年,于绥二公路设生产房子道班,配工人19人,养护里程41公里,其中县级公路30公里。
1968年建区后,北寒、南寒、生产房子道班转归绥芬河区管理。1972年,绥芬河区工交科增设绥芬河道班,配工人18人。1973年撤销绥芬河区建制,原有道班转属东宁县交通科。
1975年成立绥芬河市公路管理站,配编制26人,分设绥芬河、生产房子、北寒、南寒 4个道班;养护里程50公里,有大型机械3台。1980年增设南绥道班。1984年增设绥二道班,增加1条养护线路。到1988年,绥芬河市公路管理站养护里程82.1公里,其中省级19.3公里、县级42.3公里、乡级20.5公里,有道班6个、工人64人,有各类机械11台。
(二)技术与措施
沦陷时期,养路工负责路政管理,禁止畜力车上路。
50年代,修路以人力为主,用肩挑土篮运料,用铁锹平整路面;料铺好后,由汽车自然碾压。60年代后,实行专业队伍和义务工相结合的护路办法。
1962—1988年绥芬河市公路养护情况表 表4—14 单位:公里、人、个
1975年后,养路实现半机械化,汽车、拖拉机代替人工运料。到1980年,绥芬河市公路管理站所养路段有 95%没有经过改造,弯多坡陡,路况低劣,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年均好路率57.5%。
1984年,绥芬河公路管理站实行定人员、定路段、定养护材料、定养护资金、定养护机械和好路率奖管理,路段责任承包到人,提高了养护质量。
数十年间,养护公路所需材料以砂石为主,先后开辟料场21处:南寒村5处、北寒村6处、市区东4处、绥二线沿途 3处、建设至建新公路沿线3处。主干公路养路材料多以东宁县马架子砂石料场运来,平均运距26公里。市区少量路段为沥青路,购入少量沥青。截至1988年,公路养护好路率达97.5%,主要公路日交通量达 1 800—2 100台次,为1975年的20倍。公路绿化里程37公里,绿化率54.7%。
三、站点
客运站 50年代,东宁客车来到后在车上卖票。60年代初,客运站设于今工商银行行址处,1966年迁现址,占地 200平方米,候车室40平方米。1970年,在客运站的基础上成立运输公司,开始增加附属设施。同年,修建车库、锅炉房和办公室10个,总面积 574平方米。1984年,省计委投资43万元将客运站改建,1986年末竣工,总面积1 453平方米,候车厅面积500平方米。
停车点 为方便乘客,客运汽车在所经自然村屯主要路口均有停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