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运输 一、人畜运输
清末与民国初期,部分绥芬河人农忙时耕种荒地,农闲时越过国境到苏俄波格拉尼奇内、双城子、海参崴等地以农产品换回生产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当时中俄边境管理松懈,交通便利,青壮年男子常三五结帮靠肩挑背驮徒步涉过水曲律川河,沿喀尔端那亚河谷到达格城,或沿商鲁道河去绍夫亚、阿来柯沙亚,往来数十至上百里。
中东铁路开工前,当地仅有少许牛马车和爬犁。铁路开工后,大批建筑材料需要运输,马车运输业随之迅速兴起,并有马车行出现,各马车行有马车几辆到几千辆不等。主要运输铁路集散货物,绥芬河东宁间的客货运输,接送旅客等。至东宁三岔口的长途运输需 4天一次往返。稍后,大部分牛马车参与进出口运输业务。1913年,绥芬河马车运输入境货物 1 540.2吨、出境货物3 842.3吨。
民国期间,主要交通工具仍为牛马车、爬犁和驮马。因路况恶劣,用 4匹役马拉车冬季也仅能载货2 000斤,夏季仅载货1 300斤。当时东宁三岔口每石小米售价哈洋12元,运至绥芬河每石运费,即需哈洋14—16元,有粮商运粮来绥后因粮价回落而弃粮逃走。1930年,绥芬河公路运输有马车120辆,牛车85辆,爬犁63辆,驮马3匹。
1933年沦陷后,当局将运输马车组织起来,称伪满马车组合。1933年有牛马车60辆,193年,有牛车46辆。1936年,从事公路运输业者共278人,其中,办理运输业主1人,其它运输业主32人,人力车夫、马车夫46人,载货车夫、驮脚夫61人,货物装卸夫、搬运夫、送货夫66人,其它运输使用72人。
解放后,长途运输靠铁路,短途运输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靠牛马车。1947年,绥芬河有四轮马车156辆,二轮马车235辆。1961年,有四轮马拉铁车214辆,两轮铁车21辆,胶轮大车2辆,运输收入30 805.7元。1975年,农村运输有马车962辆,其中专业运输马车7辆。
公路客运发展情况表 表4—15
二、汽车运输
(一)客运
1927年,有东宁私人汽车在三岔口至绥芬河线经营客运,隔日一往返,区间行驶5~7小时,票价大洋4元,免费携带物品15公斤,每超重5公斤加收行李包裹费0.50元。
1933年沦陷后,私营客车停运,被满铁东宁汽车站车辆取代。
新中国成立初,有 1辆东宁私营客车通绥芬河,区间运行10小时,班次不定,后改为隔日运行。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东宁县运输公司承担东宁至绥芬河间客运,为隔日班,票价1.89元。
1962年,绥芬河始设运输站,隶属东宁县运输公司,主要业务为客运。1970年,绥运输站有客车1台,货车4台。1972年 4月,客运站及运输公司改由牡丹江运输公司管辖,绥芬河至东宁客运班次改为每日往返1次。
1976年 4月,牡丹江市运输公司无偿调拨2台客车、5台解放牌汽车。绥运原有车辆归东宁,公司有职工近30人。
1986年4月,新开牡绥客运路线,客车每日对开。绥芬河早7时发车,中午12时到达,牡上午10:40时发车,午后16时前后到达,区间行驶5~6小时,标价5.60元。
1988年8月,增加绥芬河经绥阳、穆棱、八面通到鸡西市的客运线路,客车每日对开1次。
到1988年,市运输公司有客车5台,客位245个,客运旺季每天发车6次,其中通东宁车4次。长途客运线路3条,总长533公里。年客运量22.9万人次。
(二)货运
解放初期,县内共有破旧货运汽车10台,往来于东宁、绥芬河间,年货运量约 8 400吨,绥宁两地单程运行需4~5小时。
1958年,绥芬河有苏赠汽车和拖拉机各1台。到1968年有大小汽车5台,1972年增加到货车14台,其中农村3台。
1976年成立市运输公司后,牡丹江市拨 5辆解放牌新车来绥。当时车少货多,运输繁忙,年运输量2.5万吨上下。除专业运输公司外,市内另有社会车辆29辆,货运量5万吨,周转量100万吨公里。1986年后,社会、农村和个体大量购车,运输业出现车多货少的情况。1987年,全市货运量89 968吨,到1988年,下降为76 000吨,其中国营企业货运量 9 000吨,仅占总运量的11.8%。
绥芬河市客运车次表 表4—16
1976—1988年绥芬河市客运情况表 表4—17
几个年份社会农村与国营企业货运车辆数比较 表4—18 单位:个
几个年份公路货运量统计表 表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