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团体往来 绥芬河地区民间对外往来,自19世纪下半叶本地村落形成时即已开始。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中东铁路通车后,民间对外往来频繁。商界、教育界、宗教界、铁路部门的团体也开始往来。民间往来除中俄边民往来外,又增加了与来本地从事贸易、开办手工业作坊的日本人、朝鲜人、波兰人、美国人之间的民间交往。20年代初,绥芬河作为连结俄苏远东地区的贸易门户和开放口岸形成后,侨居的外国人增多,先后有11个国家及无国籍的外国人在这里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因此,各种团体和民间的对外往来也十分活跃。20年代后期,中俄边境管理日趋严格,边民走私贸易杜绝,绥芬河经济日渐萧条,团体和民间对外往来减少。
1933年1月沦陷后,在日本侵略者的严酷统治下,外侨纷纷迁离,民间对外往来完全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团体和民间对外往来开始恢复。50年代,绥芬河站与苏联格罗捷阔沃站之间铁路系统的职工、学校师生常有节日庆祝联欢活动。绥芬河中苏友好人民公社与苏联边境区苏中友好集体农庄之间常有互访活动,相互之间赠送过汽车、马匹与麦种、大豆等。苏联海员和旅游人员常在绥芬河逗留。1957年,经绥芬河口岸入境的苏联地质、农业、林业专家23批次,工会、青年团、少先队员代表团4个,旅行者9批次、251人,海员72人(含家属20人);经绥芬河出境的苏联海员 268人(含家属22人)。1960年,有苏联商业、工会、铁路代表团,越南学生和日本教育工会代表团经绥芬河口岸入境;有苏联旅行者44批次 1 593人,由绥芬河口岸出入境;有苏联海员144批次790人(含家属),经绥芬河口岸出入境。1961年接待苏联代表团12批次46人;出入境的苏联旅行者40批次1 028人;出入境的苏联海员83批次387人。1962年,有苏联旅行者6批次119人(多是中越苏跨国路线),经绥芬河口岸入境;有苏联旅行者13批次272人,由绥芬河口岸出境,其中由朝鲜入境,经中国去苏联的7批次153人;有苏联海员49批次203人,海员家属18批次40人,经绥芬河口岸出入境。1965年经绥芬河口岸出境的苏联旅行者 (从丹东入境)3批次21人。在此期间,对在绥芬河停留的外国各类团体及旅行者、海员等,由中国旅行社绥芬河支社具体接待。
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关系紧张,当地同苏联的往来锐减。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当地只有中苏两国铁路方面保持业务会谈,其他团体、民间往来基本停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绥芬河市与苏联边境区的团体、民间往来渐恢复。1980年,苏联铁路方面首次邀请绥芬河铁路车站站长徐君术等人,参加苏联铁路员工节及游览边境区市容等活动。1981年苏联格罗捷阔沃站分拨处处长毛依信克等先后 7次来绥芬河市,探讨与黑龙江省开展地方贸易问题,受到绥芬河外事部门和外运公司等方面的热情接待。从1983年开始,铁路系统每逢重大国际节日,均向苏联对口部门发出贺信、贺电,苏联方面也回电祝贺。同年,铁路车站邀请苏联格罗捷阔沃站站长来绥芬河共度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邀请苏联驻绥芬河铁路车站人员观看灯节秧歌;“三八”国际妇女节,邀请苏联驻绥芬河站女员工出席茶话会。全年,铁路车站与苏联格罗捷阔沃站人员在一起举行大小友好活动 210次,相互赠送小件纪念品360余件。1984年4月30日,副市长刘海涛以绥芬河市中苏友协会长身份率友协代表团,应邀去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恢复了中苏两个边境城市友好协会之间中断20多年的交往关系。此后,在中苏两党恢复关系前,两个边境城市之间党政领导往来均以“友协”名义进行。
1985年3月,绥芬河市被国家批准为乙类开放城市,来访的外国人骤增。1985年5月到1986年8月,共接待苏联、日本、美国、法国、加拿大、联邦德国6个国家和港澳地区来访的各类团体及旅游者720人。其中:苏联苏中友协、贸易人员47人;日本记者5人,学者17人,旅游者624人;美国学者1人,旅游者1人;法国记者5人;联邦德国记者3人,旅游者1人;加拿大记者4人;港澳同胞12人。来访的内容是:了解中苏两国关系,了解中苏两国贸易的具体情况,研究国际经济问题,了解边境地区实行经济改革后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情况。接待部门通过宣传介绍,组织来访团组到工厂、学校、居民家庭参观、访问,使外宾了解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目睹改革开放政策给绥芬河各项建设事业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1986年绥芬河市被确定为控制开放城市,外国来访者有所减少。全年接待外国来访客人48批次,计 5个国家1个地区(香港)297人,其中团体官员26人,学者14人,记者5人,旅游者252人。1986年9月,市中苏友协派人给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苏中友协送去500公斤西瓜,产生轰动性效应,有“西瓜外交”的赞誉。苏联边境区执委会主席和区苏中友协出面接待,一再表示感谢,说:“这不仅是西瓜,而且是友谊的象征。这是尊贵客人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我们要把这些西瓜送给幼儿园,让孩子们永远记住中国人民的友谊。”1987年,全年接待60批次 5个国家1个地区(香港)285名外国客人。客人大部分由国际旅行社和外事处接待,还有一些来绥芬河考察和技术指导的外国客人,由业务部门接待。同年,市中苏友协同苏联边境区苏中友协之间进行4次大型互访活动。
1988年,来绥芬河考察、访问、旅游及进行经贸活动外国客人达 1 100人次。从1987年到1988年,随着绥芬河市与苏联边境区边境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实施,双方的经贸人员往来日趋频繁。同时,双方体育界、文化界团体之间的交流活动也呈现良好开端,中方参加了苏联边境区苏中友协举办的乒乓球邀请赛和美术、摄影展览等项活动。
1952—1988年绥芬河市与苏联团体民间往来表 表7—5—①
表7—5—②
表7—5—③
表7—5—④
表7—5—⑤
表7—5—⑥
表7—5—⑦
表7—5—⑧
注:苏联边境区,即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含格罗捷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