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机械、修造、印刷厂 一、蒸汽机车扁烟筒车间
1978年,铁路机务段劳动服务公司正式组建铁路综合厂生产蒸汽机车扁烟筒。
综合厂前身为铁路“五·七”厂。“五·七”厂时开始研制蒸汽机车扁烟筒。扁烟筒技术引自奥地利。火车安装此产品,既节煤又增大牵引力。引进时仅有一张图纸,属国内科研项目。
“五·七”厂研制扁烟筒时,临时借用一栋大车库,面积50平方米,经 3年研制,终获成功,经哈尔滨铁路局试用,效果良好。
到1980年,铁路综合厂有职工118人,厂房增加到1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小高炉 1座、小吊车1台、大天吊车1台、龙门刨 1台、1.5米刨床2台;下设7个车间2个室:铸造、板型、机加、维修、充电、木工、设备、材料、财务。
1983年 4月全国10个铁路局于济南开会,绥芬河机务段劳动服务公司综合厂生产的扁烟筒经行家鉴定,质量合格,同意批量生产,在全国铁路使用。同年,增购1台3米太原产龙门刨;职工134人。
到1985年,综合厂动力机械总能力为449千瓦;企业占地 2.1万平方米,房屋1 262平方米,固定资产31.7万元;主要设备:工业锅炉 3台、水管锅炉3台、金属切削机床12台、刨床5台、切断机床1台、液压机3台、锻锤1台、剪切机 1台、木工锯机8台、松刨床2台、桥式起重机1台、龙门式起重机1台、桅杜式起重机1台、叉车起重机1台、卷扬机1台、电动机1台、压缩机4台、乙炔发生设备3套、交流弧焊机8台、工业炉窑 1座;职工135人;年创产值48.2万元,产量258套,利润4万元。
1988年厂房面积 348平方米,职工74人,总收入57.8万元,工业总产值34.8万元,利润13万元。
截至1988年,铁路劳动服务公司综合厂,是绥芬河铁路地区较大的知青企业,以生产蒸汽机车扁烟筒为主,兼搞其他机械加工业。
1980—1988年绥芬河机务段综合厂情况表 表9—4 单位:万元、套
二、汽车配件厂
1970年,由区机械厂的一个车间独立为厂,称汽车配件厂,生产汽车后桥防尘盖、中垫板、机油滤清器壳、刹车蹄铁等。厂房是租用房产管理处的,初设机加和翻砂两个车间。办公室和机加车间在一起,无办公桌椅。电话机放在地下,接电话只得趴在地下,方能听清声音。主要设备有钻床、二连皮带床、铣床、刨床等,职工20余人。属交通部系统全民性质重工业 (加工业)企业。
1973年建新厂房,面积 500平方米,厂区面积1 000平方米。1974年新建厂房1 000平方米。1980年在厂区内增设小商店,以售汽车零件为主。自1976年至1980年累计生产机油滤清器总承10 014个,年均2 003个。1981年并入陶瓷厂,1982年11月恢复。1985年 4月工厂停工。同年5月,聘任新厂长,工厂恢复生产,以汽车修理为主。
截至同年,市汽车配件厂基本情况是:企业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 (其中生产用1 213平方米),动力机械总能力275千瓦,固定资产总投资额49.4万元,职工59人(其中管理人员 6人),无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状态:工业总产值12.5万元,净产值10万元,生产量 3万元,产品销售6.8万元,累计(1979—1985年)利润-1.78万元,产品总成本5.9万元(其中原材料 1.3万元、燃料运力0.6万元、工资2.1万元、福利基金0.2万元、车间经费0.8万元、企业管理费0.9万元)。
1987年1月实行厂长承包责任制。至9月份,与上海纺织机械厂联营,增设纺织机修理车间,面积600平方米;建车库250平方米。1988年 5月,省里拨给无息贷款34万元,购买新设备,形成纺织机修理流水线。同年,增设汽车箱板车间,面积170平方米。
截至1988年,绥芬河市有汽车配件厂 1户,生产机油滤清器壳等汽车配件,由于缺乏人才,产品不过关,以经营汽车配件、修理汽车等创收。新辟纺织机修理业务,未见成效。
1976—1988年绥芬河市汽车配件厂基本情况表 表9—5 单位:万元、人
三、机械厂
1958年,全镇干部职工捐款建绥芬河公社机械厂。建厂初,暂借部队撤防后留下的一栋200平方米空房为厂房。铁锤、钢钻等设备由职工捐献,又购置车床、火锯等。设翻砂、烘炉、机加 3个车间。生产犁铧、镐头、锄头、镰刀等,同时还生产脱粒机等大型农机具。招收的职工主要是能工巧匠、优秀青年,共有职工20余人。原料主要来源于收购的废钢铁。产品面向农村,少部分销向外地,远至牡丹江。
1959年经东宁县政府批准,将绥芬河手工业社部分车间并入厂内,形成被服、钟表、刻字、修鞋、糕点、豆腐坊、白铁社、小酒坊、油坊、粉坊、粮米加工等生产新项目,职工70余人。苦干两年偿还筹借的全部款项,实现产值70万元,利润0.5万元。
1963年,增加汽车滤清器新产品;厂权收归东宁县二轻科;厂房面积增到 300余平方米;增设木工车间。
1967年,机械厂易名为铁工厂。添设150公斤、45公斤空气锤各1台,“18”、“20”车床各1台,牛头刨1台,火锯1台,电焊机1台。
1977年因建电影院,铁工厂迁往北山,新建厂房670平方米。
1979年,铁工厂职工自己动手改造抽丝、正经、恒温加热等塑料编织设备,试产塑料编织袋。试产成功,产品合格率 92%,日产量50条。翌年,恢复机械厂称谓。至1981年,年产值达16.1万元。
1982年,机械厂生产下滑。1984年工厂停产,1987年关闭。
四、农机修造厂
1970年成立绥芬河农机修造厂,职工10余人;国家投资 9万元购置设备,生产以修理农机具为主,兼以制造土手榴弹、土地雷等武器,并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农机具配件,批量产品主要是密封壳;主要设备有:牛头刨床1台,手电钻1台,小台钻1台,立钻1台,砂轮机 2台,交流电焊机1台,直流电焊机1台,空气锤1台,冲天炉1座,鼓风机2台,变压器 1台,电动机1台;设机加、机修、烘炉、翻砂4个车间。
1972年职工32人、1975年46人、1976年27人。
1976年,有固定资产原值16.1万元,净值13.4万元。生产经营情况是:工业总产值实现36.8万元,生产密封壳6 756个,利润一1.7万元。
1978年,工业总产值20.6万元,生产密封壳25 068个。1980年后以修理为主。同年,实现产值8万元,利润-1.8万元。
1982年建办公室和仓库。同年,实现产值14万元,利润0.02万元;职工40人。
1984年砌厂区围墙,从此农机修造厂摆脱了“破大家”的状况,工厂占地达 1.5万平方米,企业房屋占地2 549平方米,工业设备原值13.5万元,固定资产总投资34.5万元。同年,有职工34人,实现产值13万元。
1985年增翻砂车间,1986年增装配车间,1987年上机加车间。
到1988年,农机修造厂拥有各种车床23台、锻压设备5台、变压器3台、载重汽车 1台、试验装置5套、机车车辆修理与设备3台、压力机5台、鼓风机1台、交流弧焊机1台、工业窑炉1座。
截至1988年,绥芬河市有农机修造厂1户,职工105人,除承担全市农机检修任务外,还生产密封壳等农机配件,生产宗旨以为农村机械化服务为主。年产值60万元。
五、印刷厂
1970年,以区革委铅印室为基础成立区印刷厂,主要承担区革委文字材料印刷;区革委会投资1万多元,购入2台40年代印刷机、1台手动4开切纸机;厂房设在区革委院内 1个仓库里,面积100平方米;职工8人,归区革委办公室主管。
1972年,印刷厂划归工交科,增添 1台铸字机,始面向社会,正式变为企业性质,职工12人,主要承印商业票据、机关文件等。
1976年,淘汰原印刷机,增购3台国产 8页印刷机、1台对开切割机、2台铸字机、1台订书机;职工18人。第一次给牡丹江师范学院等单位印刷教科书等书籍。
印刷厂排字车间 1982年,建新厂房(大直路北端、犁树街东端)600平方米,添 2台卧式印刷机、1台冲裁机,增设1个彩印车间;承印绥芬河市啤酒厂啤酒商标,职工40人。
到1985年,企业占地面积达1 650平方米,其中生产用731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4万元;年产值实现18万元,其中净产值 6.6万元;产品生产量94万印张;产品总成本18.1万元,其中原材料9.4万元,燃料和动力 0.6万元,工资3.5万元,福利基金0.3万元,车间经费2.4万元,企业管理费1.9万元。
1986年因原材料涨价,彩印车间关停,中止印制啤酒商标。1988年,由市财政扶持小额无息贷款,建办公室1栋。
截至1988年,绥芬河市有印刷厂1户,职工46人,其中会计师、助理经济师各1人,年完成产值35万元,主要从事服务性生产。
六、其它加工修理业
1984年前,本地有些修理业、加工业小作坊,规模都不大,多是三五个人的小单位。1984年后,汽车修理业有所增加,也多为小厂,不成规模。
绥芬河市烘炉黑白铁加工及其它加工业沿革表 表9—6—①
表9—6—②
绥芬河市修理业沿革表 表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