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棉织、针织、服装厂 一、棉织厂
1970年,在大办区办工业运动中,以解决就业为目的,由区银行主办建绥芬河纺织厂,其职工主要由银行家属构成。
建厂初,有织布机 8台,职工36人,借用运输公司车库做厂房,生产白华达尼布。1977年,有职工100余人,生产劳动布,并淘汰旧设备,安装4台新式国产织布机。同年,市财政投资35万元,于铁路桥西,绥满公路北建新厂房,面积 1 400平方米。厂房落成后,安装织布机48台,生产花达尼布23.5万米。到1982年,织布设备逾百台,主要产品有蚊帐布、白漂布等。1984年生产棉布67万米。
截至1984年,经营亏损78万元,其中1984年1月至9月份生产经营性亏损就达28万元;欠债167.3万元,其中外欠100万元,贷款67.3万元。同年 9月,在企业整顿中,被政府关停。后,与牡丹江纺织三厂联营,更厂名为牡丹江纺织总厂绥芬河织布分厂,联营方式为:绥芬河市经委出租厂房、设备,租金总值67.3万元,其中房屋37.8万元,设备29.5万元,分 8年还款;牡丹江纺织三厂承租,独立经营。联营后产品由维棉平布转为中长纤维,生产工艺改手工摸梭为机器自动摸梭。到1986年,织布分厂生产量83万米,年销售量90万米,利润总额近万元;在销售经营中,售往印染厂的白匹布,有30万元的货款收不回来,生产资金受滞。
1987年,牡丹江纺织厂绥芬河织布分厂生产劳动布64.8万米,创工业总产值 100万元,无利润。同年,牡丹江纺织总厂绥芬河织布分厂又与宾县三巾厂联营等建绥芬河三巾厂;投入设备380万元之后,三巾原材料涨价,产品无销路,转产计划落空。
截至1988年,东市有与外地联营织布分厂1家,年产劳动布96.5万米,无利润。
1976—1988年绥芬河市棉织厂情况表 表9—8 单位:万元、万米
说明:职工数为年初数
二、针织厂
1978年,由市纺织厂辟出一个车间,投2台机器、200平方米厂房、36名职工,成立市针织厂,生产腈纶衣裤。
1979年,市针织厂由原纺织厂迁至通天路东侧,新厂占地500平方米,房屋350平方米;职工增至84人,产品花色品种由原来的12种增加到40种。
到1980年,职工达 102人,其中女工79人;产品花色品种达70种,产量5.15万件;产值12万元,利润3万元;拥有针织横机58台,房屋1 240平方米;工厂迁至通天路。1981年,产品花色品种达100种,产品合格率为96%。
1982年,新增针织横机2台,总量达60台,新购其他设备有:80丁型槽筒机、6×36横机、拉毛机、电动横机、五线包缝机、定型机、电动机、合缝机、捣纱机、码边机、缝纫机、台钻、砂轮等。到1983年,由于原材料涨价产品降价,工厂亏损。
1984年企业整顿,建立规章制度,由上年亏7.8万元转微盈利0.1万元,产品合格率99%。
1985年,市针织厂产值45万元,产量5.6万件(腈纶衫),利润4 000元;增添新设备:日本产丰田牌编织机 2台、主机换线器6个、副换线器6个、无虚线机头6个;产品花色新增5种,由过去品种样式单一的服装加工,发展到生产市场需要的提花服装。
1986年,针织厂先后与北京松竹羊毛衫厂、丹东毛衫厂、牡丹江毛毯厂结成联营厂家,产品第一次出口6 000件到美国。同年,全厂完成产值59.3万元,产量 6.6万件,利润5 000元;增添设备:日本产提花机16台、缝纫机10台;设计新品种22种。
1987年更新设备,主要有横机20台、日本产编织机16台、提花机40台、烫平机2台、电干机1台、烘干机1台、套口机18台,设备老化问题基本解决。
1988年,针织厂职工总数 173人,企业占地0.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占地0.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28万平方米。同年,针织厂在改革中走出以贸养工的路子,第一次给苏联来料加工4.2万件服装,获利11万元。
截至1988年,绥芬河市有针织厂1家,产品以腈纶衣裤为主。
三、服装厂
1982年,铁路劳动服务公司成立铁路服装厂。
建厂初,由牡丹江铁路分局集体企业办贷款8万元,建厂房560平方米,在铁路系统内安排青年110人;入厂工人自带缝纫机、布匹练习做衣服。所做衣服粗糙,只能供本机务段使用。
1983年,经过考试筛选,留下50多名工人,正式出产劳动保护服装,供应牡丹江铁路分局,也对社会承揽加工各类服装;产值 4.6万元,利润0.26万元;并新购进码边机、电动缝纫机各1台。1984年,产值6.6万元,利润0.4万元。1985年,产值15.35万元,利润0.42万元。1986年,产值17.4万元,利润0.26万元;工人月工资最多 200元。1987年,产值18.5万元,利润0.26万元。1988年,产值26.7万元,利润0.35万元;新购锁眼机 1台,在编工人30多人,正式上班的20多人(一些职工由于业务熟练,便自动脱离厂方,自谋生路)。
1988年 6月26日,市国外经济贸易集团公司与苏联哈巴罗夫斯克边区“东方”缝纫联合体签署合同,在绥芬河市合资建一座现代化缝纫工厂,以加工服装为主,产品销往苏联。
截至1988年,绥芬河市有规模服装厂1家,筹建中俄合资服装厂1家,主要产品劳动服,由牡丹江铁路局包销;年产值26万元,利润0.35万元;全市服装总产量0.84万件。
绥芬河市服装加工务小作坊沿革表 表9—9 单位: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