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十九编 军事
概述
清末,满清政府开始加强对绥芬河地区的边境防务,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沙俄政府于19世纪末,借勘测中东路之机,沙俄少拉阔夫军团首先非法进驻绥芬河地区,并设置守备队、边防队、骑兵等建制,兵力最多时 600余人。而中国军队在“附属地”驻防甚至路过,也须事先取得沙俄护路军的批准,否则,即被缴械或驱逐。沙俄驻军侵驻绥芬河地区长达20多年,直到1918年沙俄势力在远东地区的最后垮台。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中东铁路动工后,清政府意识到口岸门户的重要,最初只在绥芬河站区之外的北寒葱河附近设置“赴五站通站”,驻兵不过几十人。到1910年清政府派 1个团驻防绥芬河一带。其间,因匪患猖獗,探防队、商团、护垦队、保卫团等地方武装相继组建。
从1917年到20年代初,是绥芬河地区历史上军阀与列强争战角逐最为炽烈时期。一是沙俄护路军不肯放弃对中东路的控制,然而又无可奈何地被中国军队挤出中东路;二是,日本军队借干预俄国“十月革命”乘机非法进驻绥芬河口岸,兵力多时达 350余人。后经中国政府一再照会抗议,日军才于1922年 9月被迫撤往南满铁路;三是,国内军阀高士傧与卢永贵相勾结,于1922年 5月,在绥芬河发动反奉哗变。造成交通中断,秩序混乱。以致国际监管中东路的技术部召开紧急会议,磋商对策。法、日、俄等国代表乘机蛊惑出兵干涉,妄图乱中取利。后经张宗昌率部进剿,方弭平战乱使绥芬河地区出现相对稳定时期。张宗昌驻防期间,经过收编高、卢残部,胡匪及沙俄白军,兵达两万有余,成为奉系的实力派。
到1929年 8月,东北张学良政府与苏联政府之间的中东路权益之争,日趋激化。至9月8日,爆发两军的边境战。2 000 多名东北军官兵同苏边防军激战一天,苏军飞机和火炮对绥芬河市区狂轰滥炸,“车站附近,几无完土。”广大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又遭战乱洗劫。
1933年 1月日本侵略者侵入,绥芬河市沦陷。为把绥芬河口岸变为发动侵苏战争的桥头堡,从1935年起,日本政府不断调进大批关东军,在中苏边境一带修兵营、建机场、开公路、挖山洞,构筑各种军事设施。北起鸟青山,南至鹿窖岭,驻扎的步兵、炮兵、骑兵、坦克兵、汽车兵等,最多时达 3万多人。为构筑地下永备性坑道,日军先后抓来数以万计的中国劳动群众及八路军俘虏,为其充当劳工。这些劳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在日军的刺刀和皮鞭的逼迫下,冒着严寒或酷暑为其挖山洞,很多人被折磨死或冻死。这期间,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关植大将和伪满洲国皇帝溥仪的胞弟溥杰,曾先后来绥芬河视察关东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绥芬河地区关东军大部转移内地。1945年 8月,苏联红军进兵绥芬河,日军守备部队及军事设施,土崩瓦解。绥芬河解放。
解放初期,一小撮混进绥芬河公安局的日伪残余分子,于1946年 5月发动武装暴乱,杀害区干部,扼杀了新生的民主政权。但仅一个月后即被民主联军剿灭,边境人民重又获得解放。不久,随着土改运动的开始,区政府设立武装机构,组建民兵组织,为保卫土地革命成果,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和保卫口岸地方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绥芬河地区军民出色地完成了抗美援朝期间口岸的战备警戒和援朝军用物资的转运任务。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后,绥芬河实现全民皆兵,在边防建设和口岸各项经济建设中民兵组织发挥了重要的突击队作用。但从建国初到1969年战备之前,绥芬河地区除设有边防边境站负责边防会谈、会晤和边境巡逻外,没有边防部队,到1969年才组建了边防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