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清军 北洋军 东北军

第一章 驻军

第一节 清军 北洋军 东北军



  一、清军

  (一)北寒葱河通站

  1897年(宣统二十三年),绥芬河地区今建华村以东地域被划为中东路附属地后,吉林将军在寒葱河(河址)附近增设“赴五站通站”,建有兵营,驻扎靖边兵勇。至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兵勇撤防,通站及兵营废弃。

  (二)后八道河子屯营

  1908年, 绥芬厅同知李达春经呈请吉林督抚批准, “拟明春解冻即行动工”,在双榆树(今东宁县新屯附近)和后八道河子 (今北寒村附近)两处,各建营房4间,拨驻兵勇各50人;同时各附设旅店 3间“以寓行人,所得余利,留充兵丁津贴”。所驻兵勇由营务处左路统领张文生统辖。建兵营旅店所用工料费 1千两银,由东宁三岔口商号恒兴昌铺东吴晓林所捐。为此,李达春呈请吉林督抚“赏给乐善好施字样,准其于原籍山东莱州掖县吴家庄自行建坊以昭”,督抚欣然应诺“应候附片,奏请给奖”。

  二、清、北洋军

  (一)吉林陆军第三混成旅步兵一团

  1910年(宣统二年)吉林陆军第三混成旅步兵一团驻绥芬河一带。团部和二营营部驻绥芬河站区,一营营部驻阜宁镇。一团于1919年 8月成立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部后,划归总司令部下设的哈绥司令部统辖。

  (二)护路军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驻中东路护路军失去护路能力,迫于国内形势和中国政府的压力,中东铁路管理局不得不请求中国军队加以保护,以防“激党作乱”,中国政府乘势派吉林军于同年12月进驻中东路沿线各站区,取代沙俄护路军。其中,吉林第一旅步兵一团一营、二营,三团二营、三营及炮兵、骑兵等连队进驻绥芬河,担任绥芬河站至横道河子站铁路警护任务。司令部设在绥芬河,高峻峰、陶祥贵先后任司令官,隶属中东铁路警备司令部。1919年8月,护路军换防撤离。

驻绥芬河站区护路军编制表
  表19—1



  (三)哈绥副司令部

  1919年(民国8年)8月,中东铁路护路军军总司令部成立,在哈尔滨设总司令,在绥芬河设副司令,“为东西策应,以克其成”。“为归一律,消除分歧,前设之警备司令部及沿路各驻军一律撤销”。哈绥副司令部统辖由绥芬河站至磨刀石站(为第四段)护路军队。其中驻绥芬河站的部队有:步兵三旅一团(欠两个连),骑兵一连(224人),机枪一连(126人),辎重一营(504人)。1920年9月肖维翰任哈绥副司令。1921年12月,中东路护路军哈长、哈绥司令部合并时,哈绥副司令部撤销,驻绥芬河护路部队随之换防撤出。

  (四)皖系第九师的某部

  1918年 2月,皖系第九师开赴中东路东部线担任护路任务。师部设在双城子(乌苏里斯克),所属大部分部队驻扎在双城子及四站(格罗捷阔沃)铁路沿线,少量部队驻绥芬河站区。实际是参与“干涉军”援助沙俄军队绞杀“十月革命”。至1921年 3月,“奉中央电令”,陆续撤回北京。

  (五)吉林军第五混成旅

  第九师撤走后,绥芬河站至牡丹江站护路任务,由吉林军第五混成旅接替,旅部设在绥芬河站区,旅长李庆禄。同年 5月,五旅调往东宁、密山、穆棱、宁安等处,其护路任务由吉林军第四旅接替。

  (六)山林游击队与独立团二营

  1912年绥芬河探防队被收归吉林军统辖后,卢永贵接替其叔父卢长顺探防队长职务。1917年随着队兵逐年增多,探防队正式改编为吉林陆军独立团二营,卢永贵经吉林督军孟恩远提升为该营营长。所属连排分驻绥芬河至穆棱站,负责清剿山中胡匪,维持地方治安,因此又称山林游击队。吉林孟督军被免职后,于1920年该营被新任吉林督军遣散,卢永贵赋闲在家。重新被启用后,卢永贵将其队伍逐渐扩充为2个营又1个连,并设司令部在绥芬河冷冰泉 (通天路街道办事处东侧)。1922年 4月直奉战争爆发后,卢永贵与前吉林师长高士傧勾结,兵力发展到3个营21个连,为断奉军后路,于同年 5月26日发动反奉哗变,后被奉系张宗昌部队击败,卢永贵、高士傧等在吉林汪清被擒获处决,其残部为张宗昌收编。

  (七)奉系张宗昌部队

  1922年 6月初,张宗昌率兵进剿卢永贵和高士傧哗变部队得胜后,收编卢永贵和高士傧残部,成立 3个团,因此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委以绥宁镇守使,升任吉林防军第三旅旅长。次年,张宗昌在阜宁镇南侧建成兵营,设司令部,下设参谋处、检察处、军需处、军法处、军官讲习所等8个机构。张宗昌初来绥芬河时兵不足千人,收编卢永贵、高士傧残部后,兵至4 000有余,又经他招兵买马、收编胡匪,尤其是收编陆续逃至绥芬河的沙俄白匪兵 1万余人后,兵力迅速扩充到近两万人,且武器装备得到很大改善,实现了其赣南失败后东山再起的梦想,成为当时奉系很有影响的实力派之一。1924年秋季张宗昌率部参加“直奉二次大战”。由吉林军十八旅的1个团和二十一旅的二十六团接替,驻防绥芬河地区。至1926年十八旅调往内地。
  (八)吉林军二十一旅二十六团

  1924年吉林军二十一旅驻防宁安,所属的第二十六团驻扎绥芬河一带,团部设在今光华路市委楼东侧,团长苏德臣,下辖两个营。一营驻守铁路车站西南油库;二营营部设在今大直路北铁路俱乐部旧址。三营的第十连驻阜宁镇,第十一连驻红花岭,第十二连驻北寒葱河。

  三、国民政府东北军

  (一)东北第二十六旅四十一团、三十六团

  1929年 5月,随着东北军与苏联政府之间有关中东铁路权益之争日益激化,张学良委任陆军中将二十一旅旅长赵芷香为绥宁镇守使。赵芷香调所属四十一团、三十六团由哈尔滨来绥芬河驻防,司令部设在红花岭。派部队在中苏边界前沿一带构筑工事,加紧备战。同年9月8日同苏军发生边境战斗,史称“民国十八年中俄边境战”。双方互有伤亡,东北军伤亡几十人,并撤离边境。不久赵芷香旅长调回宁安,二十六旅四十一团和三十六团撤离绥芬河。

  (二)抗日自卫军

  1930年 3月,东北军原十旅七十三团上校营长张志邦(辽宁海城县人,曾留学日本)接替苏德臣职务,升任二十一旅七十三团(后改编为六六○团)团长,驻防绥芬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张志邦团长下令驱逐了所有在绥芬河地区的日本人。1932年1月25日,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二十八旅旅长丁超和二十四旅旅长邢占清、李杜、冯占海、张志邦等,在下城子召开联席会议。合作抗日,成立抗日自卫军,推李杜为司令,同时决定撤销企图投降日军的原二十一旅赵芷香的旅长职务,任张志邦为二十一旅旅长,兼任吉林自卫军左路总指挥和绥宁镇守使。1932年 4月15日,张志邦旅长在下城子自卫军总指挥部决定:不接受伪组织命令,恢复民国年号,联合各地抗日武装坚决抗日。同年 4月25日,张志邦组成抗日自卫军左路总指挥部,同时发出命令:所辖地区凡我军所到之处,立即恢复民国年号,停止向伪满政府交纳捐税。同年6月日军攻打牡丹江地区时,张志邦在抗日救国军参谋长李延禄(中共地下党员) 鼓动下,指挥二十一旅自卫军官兵与抗日救国军配合,顽强地抗击日本侵略军,终因日军有炮兵和空军支援,自卫军伤亡较重,且因日军利用奸细挑拨自卫军与救国军之间关系,致使张志邦失去胜利信心。不久,安排关庆禄代理二十一旅旅长职务,张志邦携家眷经绥芬河去苏联,后经海参崴乘船返回上海。

  在日军大举进攻的形势下,1932年 7月下旬,自卫军司令李杜在下城子主持召开抗日自卫军、救国军和护路军联席会议,决定提升关庆禄为自卫军二十一旅旅长。二十一旅下辖两个团,仍驻绥芬河。

  1933年 1月初,日本关东军广濑师团从牡丹江攻打到穆棱站后,通过铁路电话令绥芬河市的军政头目前去谈判。旅长关庆禄、市长赵凌霄等 6人至穆棱后,向日军降服。1月5日,日军广濑师团竹入支队2 000多人侵驻绥芬河市。次日,驻绥芬河抗日自卫军2 000余名官兵被集中在发电厂西侧广场,缴械投降,后被集体运至呼兰县遣散。

抗日自卫军二十一旅编制表
  表19—2  193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