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防

第五章 人防战备

第一节 人防



  一、机构

  1951年10月,抗美援朝期间,绥芬河军政委员会成立的同时,下设人民防空科,负责口岸防空工作。防空科下设防空哨,设专职人员对空警戒。至1955年 3月,防空科及防空哨一并撤
销。

  1969年4月,区革委会成立战备办公室,分管人民防空工作。

  1971年2月10日,区革委成立人民防空降指挥部。总指挥李福顺(区革委主任)、王际德(二二二部队站长),副总指挥于增瑞(边防检查站站长)、 许春林(一四五七部队副参谋长),成员由驻军营长、铁路革委副主任组成。下设办公室,与区革委战备办公室合署办公。制定全区军民防空降战备方案。对敌人可能实施空降的旧飞机场、二道岗子(村)、建新(村) 3个区域及发电厂、火车站、粮库、铁路大桥等重要目标落实了警戒单位和措施。

  1973年 6月,区革委撤销后,原区防空办公室改为绥芬河镇人民防空办公室,隶属东宁县革委领导。至1974年10月撤销。

  1974年10月,根据省委书记任仲夷视察绥芬河体制期间的意见,绥芬河外事委员会增设人民防空战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至1975年12月绥芬河市革委成立后,改为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编制4人。

  二、工程

  在抗美援朝期间,绥芬河口岸居民为防侵朝美机空袭,构筑部分简易防空洞,1953年以后,相继平除。

  从1968年夏季开始,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学校、农村大队以系统为单位,开始构筑防空山洞。1969年战备开始后,全区军民总动员,突击抢修和构筑人防工程。对原有的各种简易防空洞、地道拓宽、加固、被覆,将原孤立分散的山洞连到一起,并逐渐形成地下交通网。同时构筑了碉堡、隐蔽部、粮仓等其他设施。

  1979年战备期间,居民又对原有防空山洞进行部分修整、被覆。由于规划不够全面,技术规程要求不严,被覆材料不佳,并有一半工程未被覆,质量较差。易守难攻,防原子、防化学等能力不足,并且部分地道已进水或塌陷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