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医疗机构 一、市人民医院
1952年6月,区政府拨款200元建立绥芬河区卫生所,有医务人员 5人。到1955年,有牙科椅子1把、30毫安手提X光机1台。
1958年,绥芬河区卫生所改称绥芬河公社卫生院,由东宁县卫生科领导,有17名医务人员,设内科、外科、中医科、X光室、化验室,设简易病床10张。1965年,购置200毫安X光机1台。1967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的“斗、批、改”高潮中,与绥芬河卫生检疫所合并,统一负责绥芬河地区对外卫生检疫,对内预防和医疗工作。1969年,购入万能手术床 1张。1970年,同检疫所分开。由于机构变动,医院在设备、器械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1972年,省卫生厅拨入救护车1辆。1974年,省卫生厅拨款 3万元,新建180平方米的门诊部,至此,卫生院占地总面积为1 20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52人,病床增加到40张。 1975年建市后,改为绥芬河市人民医院,初步按市级医院的规模进行完善,内部分住院部、门诊部、医技科室、行政总务 4大部分管理。住院部设有50张病床;门诊部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急救室;医技科设药剂科 (包括中药局、西药局、制剂室)、X光科、检验科、心电科、处置室、手术室、理疗室、供应室;行政总务科管辖院长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财务室、收款挂号室、收发室、锅炉房、食堂、物品库、车库。
1979年,由省卫生厅和市财政拨款,在市区北新建 1 700平方米二层医院大楼,于1980年10月正式交付使用。此后又继续筹款增建 200平方米制剂室,100平方米车库、办公室,600平方米化验室。修建了围墙、警卫室,平整绿化了庭院。同年,省卫生厅拨给价值 8.3万余元的医疗器械。1983年,该院增设护理部,设总护士长1人,护士长2人,负责全院护理工作。同年,在市区南部(防疫站处)设分门诊部,配有常用药和注射器械,方便市民就近诊治。1984年,该院增设预防保健科、医务科、计划生育咨询门诊。
1984年国家投资10万元,市人民医院陆续购置了纤维胃镜、心脏监护仪、721 光电比色计、火焰光度计、牙科万能治疗机、裂隙灯、进口心电机等较为先进的医疗器械。1985年设肛肠门诊和中医按摩科。同年,以市人民医院为主建立市医药学会。截至1988年,全院共有医务人员89人,床位56张。
绥芬河市医院几个年代医疗设备统计表 表24—1—① 单位:台、元
表24—1—②
二、中医院
市中医院建于1986年8月13日,院部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设内科、针灸科、中药局、注射室、办公室、收款室。有院长1人,中医师2人,医士2人,中药士2人,护士3人,工勤2人。经营中草药400余种,中成药百余种。
1988年,省中药管理局投资12万元,省卫生厅投资39万元,市财政投资92万元,拆除中医院,在原地址修建 4层共2 033.38平方米大楼。该楼由卫生局、爱卫会、妇幼保健站、药检所、结核病防治所和中医院共同使用。其中中医院使用1 000平方米。1989年10月竣工。
三、建设乡卫生院
1959年12月,为防治克山病,在建设村建立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人,有砖铁结构旧房3间。当时建设村是克山病重点发病区,引起各级政府和医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继派出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内科、牡丹江地区医院、呼兰结核病院、东宁县人民医院等医疗部门组成的几十人的医疗队到该所协助治疗。绥芬河城镇公社医院派张宝山医生长期住在所内蹲点,负责“防克”技术指导。
1965年,随着建设公社的成立原建设卫生所升格为公社卫生院,配医务人员 6人。1970年,建设公社迁至北寒村,卫生院也随迁北寒村,1972年又随同公社机关迁回建设村原址。
1975年建市后,有医务人员15人。同年,省卫生厅拨款2.8万元,新建诊室办公室280平方米,内分诊室、X光科室、处置室、注射室、化验室、药房等临床科室6间,并设10张观察床;先后购置30毫安X光机1台,显微镜1台,电冰箱1台,中药匣子一对。至此,技术、设备基本能承担起全公社的医疗任务。妇产科除处理正常生产外,还能配合计划生育做人工流产、上环、取环等手术。化验室可开展一般血、尿常规化验。此外,还担负全公社 3 050人的计划免疫、爱国卫生运动指导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截至1988年,有医务工作者13人,其中技术人员11人、工勤2人,有观察床10张。
绥芬河市建设卫生院历年人员情况明细表 表24—2 单位:人、张
四、北寒乡卫生院
北寒乡卫生院始建于1986年8月,院部设在北寒村中心,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2.87万元;市编委下编6人,实际配备5人;医生实行聘任制,均来源于乡村医生。该院由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只能担负全乡卫生防疫、初级保健和一般性疾病治疗,遇到疑难病症,需介绍转入市人民医院治疗。
五、铁路卫生所
1946年12月,牡丹江铁路医院派李庭章医生来绥芬河区建立铁路医务所。建所初期,只有李庭章 1人,负责磨刀石以东至绥芬河站铁路沿线员工及家属的医疗和预防工作。1948年,增加1名日本籍卫生兵.名字叫中尾和仁,1名苏联籍女护士,名字叫毛罗左娃和1名翻译。1949年后,该所逐渐得到完善,人员增至10人,地址在现铁路公寓北侧平房内,经费由牡丹江铁路医院按在所就诊的人数定期下拨;职工看病只收 5分钱挂号费,药品全部免费,家属按批发价的50%收费。
绥芬河铁路卫生所历年情况表 表24—3 单位:人、张
1955年,随着对苏联贸易的不断扩大和铁路员工的大量增加,工作人员增至38人,设病床30张,产床 5张。门诊设内科、外科、儿科、注射室、化验室、药房。业务隶属哈尔滨铁路医院管理。1962年,医护人员减至13人,保留病床10张,业务隶属牡丹江铁路医院。1968年,卫生所迁至现铁路广场附近,只设4张临时观察床。1978年,配备30毫安X光机 1台。1979年,配备心电机 1台。至1988年,该所人员、设备均无大变化,医疗能力只能化验血、尿、便常规和治疗一般性疾病,遇到疑难病证,均转牡丹江铁路医院。
绥芬河市历年卫生机构、床位、人员综合表 表24—4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