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 一、中医
1945年解放前,绥芬河地区中医医疗水平较低,只能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对疑难病和危重病一般不能治疗。解放后,通过多次派中医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使中医医疗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至80年代,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法,解决了一些西医难以治疗的病例,如肾炎、肝炎、中风、痹症、胃脘疼痛、妇科胎前产后、月经不调、风湿、扭伤等。市中医院长、中医师张金玺采用冰茶散治愈口腔溃疡62例;用大承气汤治愈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2例;采用乌贝散加味治愈胃溃疡及胃溃疡出血100余例;采用排石汤治疗早期泌尿系结石也取得较好疗效。
二、西医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北铁病院”等医院,规模较小,设备简陋,只能治疗一般常见病。
沦陷期,日本医院规模大,医疗设备较齐全,医疗技术比较高,但不对老百姓开放。个人诊所,医疗技术仍不高。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技术及设施不断提高。1958年,城镇公社卫生院增设医疗科室和化验室,购置化验仪器和30毫安X光机1台,进行常规化验、胸部透视和一般照像。但医疗上还是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重危病人或需手术者得转外地医院治疗。
1963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侯敬章、于淑珍分配到绥芬河公社卫生院,分别为外科、儿科医师。同年公社卫生院正式设立手术室,由侯敬章主刀,做阑尾炎、疝气等手术。1965年,医院进一步加强手术室力量和手术器械配备,固定了手术室人员:主刀医师侯敬章、麻醉师黄国英、护士陆香云。同年,首次为 1名患者成功地做了胃次全切除手术,从此能承担腹外科手术。
1975年建市后,外科技术提高,能做肝、胆、脾、颅骨折和较为复杂的骨折等大型手术。1980年9月10日,外科主治医师张世远为市工程队工人吕志祥成功地做了肝破裂缝合术。
1981年,内科开始应用心电示波器,同步呼吸机,使脑血管病、肺心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能就地诊治。同年,市医院写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治疗和烟酰胺的临床应用等论文和专题报告。1985年,开始运用胃镜和心脏监护仪等新医疗仪器。
市医院在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做手术市医院副院长张世远在研究医疗技术 1983年 5月,在牡丹江市医专附属医院的协助下,为林业一名老工人实施金属人工股骨头髋关节更换手术成功,此次手术被评为绥芬河市本年度技术一等奖。
截至1988年,市人民医院发展成综合性医院,达到了一定的医疗水平。
内科:在放射线、化验、心电、B 超、胃镜等辅助诊断的帮助下,能够正确地诊治肝、胆、脾、肺和腹部肿瘤等疾病。对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脏病以及脑血管疾病也能得到正确诊治。对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等能够做相应的实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占位性病变在设有CT的情况下,也能根据生理、解剖定位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外科:能够开展下腹部的阑尾炎、疝气手术;上腹部的胃、胆、肝、脾、肾等难度较大的手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骨折各种内固定术、外固定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路椎板减压术、四肢矫正术;颅外伤修补、颅脑开窗清理内血肿手术;在上级专家指导下能够开展颈部前路入路植骨颈椎固定术。
妇产科:能够顺利处理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如剖腹产、子宫全切除与全剔术。在计划生育方面,能顺利施男扎术、腹式女扎、引产、电吸、子宫悬吊等手术。
儿科:对季节病、多发病诊治复合率和治愈率较高。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有一定诊治能力。维生素 K用于小儿止喘、阿托品足三里六位封闭治疗小儿腹泻、维生素C治疗小儿口腔炎等皆收到良好效果。
五官科:能正确诊治多发病常见病及其处理,能镶复矫型,开展光敏固化整形。
理疗科:针灸、按摩、牵引三项医术,对功能性疾病疗效显著。能够协助内、外、妇、儿等科患者进行恢复性治疗,使患者尽快康复。
检验科:能进行血、尿、便三大常规检验和血型鉴定、血涂片分辨、肝功能试验、离子测定、胸腹穿刺试验与细胞分辨、脑脊液常规检验、精液检验、寄生虫镜检、抗 O风湿因子测定以及血流变等。
放射线:能够开展正常透视钡餐造影和头、颈、胸、腹、四肢、脊柱等部位的拍照。部分断层,选择性造影应用于脑外与肝胆。
护理:除做打针、换药等一般处置外,能开展基础护理、手术配合、危重病人抢救等项目。
三、技术交流
(一)对内交流
1984年,市医院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关系,目的是切磋技术,以大带小,尽快提高市人民医院的医疗和诊治能力。1986年,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派出行管、医疗、护理、医技等各类技术人员 124人次,其中副教授12人次,主任医师(含副主任医师)、科主任61人次,临床、麻醉、护理等20人次到市人民医院传授技术。市人民医院先后派出行政管理人员12人次,医务人员28人次到牡丹江医学院附属医院学习。到1988年,市人民医院各科临床技术水平均有提高。如钛合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颈椎手术、心脏监护、心脏起搏除颤等医术得到提高。
(二)对外技术交流
1986年12月,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世远以中苏友协成员的身份去苏联滨海边区访问,并到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中心医院进行考察。
1987年12月,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代表团来市人民医院参观访问。
1988年9月,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中心医院以奥斯莫洛夫斯基院长为首的5人代表团来市医院友好访问。同年11月,苏联波格拉尼奇内中心医院派麻醉科主任弗拉吉米尔(男)来市医院学习针灸、按摩等中医技术(历时一个月,由市医院聘请哈医大俄语翻译陪同学习);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中心医院以1台麻醉机、1台呼吸机抵偿市医院培训费,并由弗拉吉米尔指导麻醉机、呼吸机的使用技术;为表示友好, 市医院赠给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中心医院头针处方诊断仪1套。此后,市医院与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中心医院长期互换“艾卷”(市医院)、“笑气” (苏联)等医疗器材。
四、中、西医结合
1958年,绥芬河公社卫生院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1970—1971年,绥芬河区医院派张宝山医师离职到牡丹江医学院中医班学习。1979年 1月,市人民医院派张宝山去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中医内科一年,并在北京协和医院和阜外医院临床进修学习半年。继而,西医外科医师于孝先,在省办“西医学习中医学习班”学习二年。同时,中医也用同样的方式学习掌握西医理论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运用于临床。建市后,市人民医院专门设立了中医病房,建立中医和西医共同查房、会诊与病案讨论制度。1984年,市人民医院骨科医师于志河同副院长张世远,运用中医手法,研究成功一项治疗肩周炎的“手法松解法”疗法。在治疗时,将此法与西医的封闭法结合运用,效果不错,治愈肩周炎33例。同时,市医院各科用中药和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盆腔炎,小儿肺炎和急性黄胆性肝炎均收到明显疗效。到1988年,在临床上中西医互有渗透。
五、制剂
民国时期,各中药店均能自制丸、散、膏、丹等中成药。建设村董怀乐用秘方制一种拔毒膏;许家河会配制一种治痈、疮、疖的攥药(攥在手里或腿关节处发汗)。
1969年,绥芬河区人民医院派医生张宝山到哈尔滨市医院学习中草药制剂技术,建立制药领导小组和制剂室,生产中草药制剂百余种;到1971年,筛选出气管炎丸、崽独针、苍术针、陈百胆胶囊、银黄片、中药安痛定、银黄针剂、首乌糖浆、复方木瓜酒等 9种定型产品。同年,制剂室增加输液生产,品种有5%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建立大输液生产监测检验制度,设有药检室、动物实验室,进行澄明度检查和热源检查。1975年,市医院根据国家药品管理规定,减少了大部分中草药剂的生产。1981年医院迁至新楼后,制剂室尚在筹建中,中断了中草药剂的生产。1983年,市人民医院派药剂师罗玲钦到牡丹江市、吉林市、永吉县的部分医院考察制剂室设备,选定吉林市儿童医院制剂室的模式,着手筹建绥芬河市人民医院新制剂室。1984年,总面积为 190平方米的制剂室建成投入使用。其设备有10万蒸馏器、配液桶、压力泵、综合过滤器、制瓶机、压盖机、澄明度检查仪。主要生产5%葡萄糖和生理盐水,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可满足本院临床用药。中草药剂的生产未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