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结构

第二节 结构



  中东路建设初期,人口呈独身男性多,家庭少、女性少特点。

  1913年,人口中有俄罗斯、朝鲜、日本、法国、美国等国侨民。

  1923年,在阜宁镇及寒葱河一带,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83.49%,女性占16.51%,男性是女性的5倍。

  1927年,在绥芬河市区内人口中有汉族 3 430人,占44.5%;朝鲜族364人,占4.7%;外籍人3 918人,占50.8%,其中俄罗斯3 878人,占外籍人的99%,日本人40人,占外籍人的1%。

  截至1930年,人口结构中行业及职业构成主要有:铁路工人、手工业者、啤酒生产者、发电工人、服务业者、商人、农民、政府官吏、其它劳动者。

  1933年,在阜宁镇以西农村总人口中,男性3 598人,占66.1%;女性1 847人,占33.9%。1935年,阜宁镇以西总人口中,男性 1 972人,占60.4%,女性1 292人,占39.6%,汉族639户,占83.1%;朝鲜族130户,占16.9%。

  沦陷时期,有50户日本开拓团进驻绥芬河,除日本侵略者外,外籍人所剩不多。

  1945年解放后,人口结构呈稳定状态。

  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绥芬河公社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是:汉族总数12 711人,其中东街(市区)7 179人,友好大队1 311人,建东、建西大队2 638人,北寒大队972人,南寒大队269人,红花岭大队205人,宽沟(以铁路工区为主) 137人;满族总数31人,其中东街27人,建东、建西4人;朝鲜族总数43人,其中东街27人,北寒16人;回族19人;苗族2人;其他还有俄罗斯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1人。

  1982年10月,完成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绥芬河市的人口情况是:全市有汉、满、朝鲜、回、蒙古5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19 586人,占人口的98.7%;满族116人,占0.59%;朝鲜族98人,占0.49%;回族33人,占0.17%;蒙古族4人,占0.02%;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 5人,占0.03%;人口平均年龄为26岁,较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23岁,增长3岁;年龄中位数较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17.35岁,增长4.45岁;最高年龄较第二次人口普查时88岁,增长5岁;0岁婴儿411人(二次普查时613人);1 ~6岁的学龄前儿童2 273人(二次普查2 480人);男性人口10 197人,占总人口51.4%;女性人口9 645人,占总人口的48.6%;从业人口8 245人,其中农牧渔业2 078人,工业交通等行业3 350人,其它2 817人;在文化构成中,大学生 126人,大学肄业及在校5人,高中3 505人,初中4 549人,小学6 152人,文盲及半文盲5 505人 (其中12岁以下2 840人)。

  截止1988年,全市总人口24 112人,其中男性12 310人,女性11 802人,非农业人口16 045人,人口出生率14.2‰,死亡率3.74‰,人口自然增长率10.42‰。

1982年绥芬河市从业人口结构表
  表25—3  单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