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胡总书记在一起的时刻
回忆与胡总书记在一起的时刻
回忆与胡总书记在一起的时刻
原中共绥芬河市委书记 刘源东
去年(1984年) 8月16日,胡耀邦总书记来我市视察。转眼一年过去了,他的视察,为我市的各项工作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他所做的各项指示的正确性,已经被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所证明。当我们瞩目全市的市政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时,就立即联想起同胡总书记在一起的美好情景,便油然在脑海中浮现。
去年 8月13日上午10时,我接到了省委通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要来我们绥芬河市视察。当时,我的心情太激动了。
胡总书记来绥前夕,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同志正在我市视察,我把准备向胡总书记汇报的主要内容,向他做了简要汇报,得到了他的赞同和支持。
我们按着上级要求,进行了认真准备之后,我和市长冯永祥同志立即赶到邻县绥阳镇。于16日凌晨2时,在绥阳火车站迎来了胡耀邦同志的专列。
总书记个子不太高,也不胖,但看上去身体却很好,尤其是一见面就给人一种精力非常充沛的感觉。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健康,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幸福呀!我看到了总书记的目光,是那样的温和、慈祥,但又是那样的敏锐、犀利,仿佛能看到你的心。
七时二十分,胡总书记在毛毛细雨中,健步登上了我们接待的小车。总书记坐在第一排座上,我靠着省委书记李力安同志坐在中间便于汇报的地方。
小车开动后,总书记询问了我的年龄,什么地方生人,来绥芬河市几年了,以及绥芬河市的人口、土地、面积等一些自然概况。我向总书记一一做了汇报。接着,我向他汇报了有关国贸、省贸的一些情况,胡总书记对此十分关心,对一些问题给予明确指示。他那响亮的话音,简直是一声春雷,震散了密云,眼前豁然开朗。我压抑不住内心的情感,激动地从后排座位上站起来,紧紧地握住了总书记的手,感激向他表示了边疆人民的谢意。在聆听总书记的指示中,我明显的感到,他的思想是那样地敏锐,他高瞻远瞩,心怀全局,他深深地了解边疆人民的心愿。听了他的指示,我如得甘霖。
一路上,我向总书记汇报了绥芬河市的两段兴衰史。我说,绥芬河昌盛于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那时,这里是“国境贸易都市”,旧中国在这里设有“中华市场”,是黑龙江省宁安以东的贸易中心。当时店铺有二百五十余家,人口达五万余人,有十七个国在这里经商,纷纷悬挂本国国旗,所以,历史上曾有“旗镇”之称。小镇的衰落是从一九三三年初开始的,日本侵略军占领了这个地方后,加倍防范苏联,封锁了边境,关闭了口岸,断绝了交通。当时外国资本、民族资本都纷纷转移,于是绥芬河变成了闭塞的死镇,人口急剧下降到二千余人。建国后,这里也发生过大的变化,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五十年代中苏友好贸易发展时期,尔后是十年动乱期间。贸易虽然没有中断,但贸易量却仅仅是友好时期的1.5%。近几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贸易量有所增大。我说:“两段历史证明,我们这个地方开放就‘活’,发展就‘快’,经济就繁荣;不然就‘死’,发展就‘慢’,经济就‘困难’”。当我说到我们市委正在总结历史经验,致力于口岸的振兴、改革和开放时,总书记很高兴,一边点头一边兴奋地说:“很好,很好,你们对中央开放的政策领会了,吃透了!”总书记的话,对我们是多大的鼓励和鞭策呀!其实,我们对中央政策领会的和做的,还差得很远。
八点三十分左右,我陪同总书记及随行人员一起视察了我们市的一个边防驻地,慰问了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全体指战员,总书记站在高山之颠,远眺那长城般的防火线,就象一位正在实地观察的威风凛凛的将领。蒙蒙的细雨中,车队又驶向市区,当驶到市中心时,总书记让小车停住。当时中心广场正在兴建,虽然小雨淅沥,有点凉意,可眼前却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部队战士和群众正在义务挖水道,下地缆线,地沟上支着一座座小帐棚,景象沸腾。我向总书记汇报说:“修建市中心广场,我们党、政、军、民、学齐动员,军民共建文明城。”总书记听后非常高兴,连声肯定地说:“应该这么办,应该这么办。人民城市人民建嘛!”当时广场是很泥泞的,还看不出形状来。一个半月之后,即全国人民隆重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之际,广场正是焕然一新,四周耸起了与天安门一样的九火莲花灯,十三火棉桃灯,周围立起了洁白的雕塑像。到了晚间,这里便呈现出火树银花。辉煌的灯火与明月争辉。今天,这里更是红绿相映,花草争艳了。现在,全市军民正在赶修中心广场的另一半工程。
在国际旅行社门前,总书记一下车便十分满意地对省委书记李力安说:“你们这个小城不错嘛!”
在国际旅行社里,总书记接见了绥芬河市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并一起合了影。
总书记在国旅只呆了片刻就要启程了。他的工作实在太忙。必须在18日10点钟前返回北京接待外宾,我们不得不随车汇报工作。临行前,总书记又兴致勃勃地同我们站在旅行社门前谈话。我们的摄影记者趁机抢拍下许多珍贵的镜头。日理万机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能够抽出时间,尽管是短短的几小时,来到边境口岸视察工作,对边民是多大的鼓舞和激励啊!心里装着边疆人民啊!在绥期间,竟然一顿饭也没吃,是他的心只想着人民,想着工作呀!
九时十分,汽车向宽沟站方向驶去。我告诉总书记路不好走。途中胡总书记微笑对我说:“你们的路修得不错嘛,乡土路也不错,怎么说路上行不了车呢?”我说:“下雨后没把握,为了万无一失,不想让您走这段乡土路。”总书记这时风趣地说:“在这个问题上,你和我们就不一致了,我们想快,你们想慢;我们怕搞复杂了,你们怕砸锅了。”正在谈路的时候,路又偏偏不做美,汽车突然又陷进了泥坑,车轮在加大油门的情况下也只是“纺线”,寸步难行。天偏偏在这个时候又下起了小雨,我们为难了。正在这时,中央办公厅的李汉民同志风趣地说:“总书记既能来就能走,我们一起下车走吧!”总书记和我们一起下了车,向车站走去。总书记冒着雨脚下踏着泥泞的路,仍然迈着矫健的步伐。从中央领导人的身上,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也感受到了革命的老传统、老作风。泥地上,留下了总书记的一行深深的脚印,我们踏着总书记的足迹,向前走去。
九时四十五分,专列缓缓地开出了宽沟站。在专列办公室里,我同去过苏联的 5名同志一起,向总书记做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汇报。开始,当我把准备好的提纲呈递给总书记时,他说不用这个,我们好好地漫谈,但材料可以收下。他询问了很多情况,并对我们长期感到很模糊的问题做了明确的指示。他很关心同苏联人民友好的情况。我们一一做了汇报。我市副市长、中苏友协会长刘海涛同志汇报说:“五一节”,我们应邀去苏联格城,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当外事处副处长孙延涛同志举例汇报我们口岸站和对方口岸站从五十年代起就友好相处时,总书记很高兴。指示我们县级领导干部都要去做苏联人民的友好工作。
总书记的指示,至今还激励着我们,我们牢牢地铭记在心头。在去年丰收日子里,我们根据耀邦同志的指示做了一些苏联人民的工作,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我们将丰收的大西瓜千余斤送给了格城苏中友协理事们,又将丰收的葵花籽加工成清香的、五香的送给格城的广大群众。在去年的两国庆盛典之日,彼此都互派代表团,祝贺并参加庆祝活动。今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集邮展览”,对方都应邀派人前来祝贺,参加活动,唱歌跳舞,一起进餐,进一步加深了中苏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总书记很关心我们的市政建设,他向我们询问对面口岸城市的建筑情况时,问最高的楼层是几层,刘海涛同志回答说:“有六层的”。总书记激动地对我们说:“同他们比高低嘛,你们盖八层的。”激励我们把市政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去。总书记还询问了我市的收入情况,他最关心的是让边疆人民尽快富裕起来,走兴边富民之路。他问我们怎么样才能使边民富起来,在听了我们的汇报后,语重心长地说:“我给你们提几条意见,人家密山铁西村一千七百人,四百一十五户,万元户就有一百五十户,占三分之一。你们农民人均收入才二百五十元,太低了!可能是只想干国营的、大的、集体的。
你们还应把注意力放到个体的联户上。我的意见要放开,要多搞个体的,搞多种联营,还要放开搞运输,没人贩运不行,搞个体的或联营的长途贩运,还要搞些长远的生财之道,如种树种参等。”他提醒我们说:“搞工副业,市委不要霸占,要支持下面,要开放,现在当官的要为市民办事情,放要放到底,不要怕,要搞个体的,搞联户的。你们要针对你们小城市的特点发展经济,地不多也要搞多种经营……你们要想办法,三年内达到人均收入一千元。”
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进一步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更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中央、省和牡丹江市委的领导支持下,我们采取了一些特殊政策,大力发展了运输业,家庭手工业,重点改革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村人均收入一年上升了一百六十五元,较前一年增长百分之六十八。我们力争今年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翻一番,农民的人均收入至少再增加一百元,为争取三年实现人均收入一千元打下牢固的基础。在工业方面,我们正在同省内外进行联营协作,力争年内工业产值和利润较八○年翻一番;在市政建设上,我们继续以修筑广场为中心,沿着中心道路,重点改造街道。今明两年,我市的金融中心、物资中心、龙兴贸易公司、水产供销楼、青少年宫、图书馆、中心幼儿园、体育馆等建筑群将接连拔地而起。在长远打算上,在国家、省和牡丹江市的帮助下,我们将在总书记视察一周年之际,力争接通国电,从根本上解决电源问题,结束绥芬河少电、断电的历史。还着手在天长山脚下修筑水库,从根本上解决绥芬河历史上枯水的问题,为我市繁荣经济、开发开放打好基础。今后,我们遵照总书记的“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指导思想,要更加广泛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栽好树、种好花,移好草坪,为城市美化添彩,与苏联格城比美,为边陲振兴增辉!
列车在运行,谈讲在继续。在无拘无束的谈笑风生中,列车不知不觉地驶上铁桥,轰隆隆的声响提醒我们就要到站了。我们只恨时间快,只恨路程短,还有多少话要说,还有多少……最后,总书记诙谐地说:“我到你们市,你们没请吃,我也就不请你们吃了,咱们一起在车上照个像留念吧!”总书记风趣的语言把在场人都逗乐了,他那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每一个人,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时刻呀!在这无限的留恋中,在这无比激动中,在飞驰的列车中,我们和总书记留下一个永远的纪念,留下了边疆人民和总书记在一起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