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1945年(民国34年)

1945年(民国34年)



  8月 15日 苏联红军舰艇驶进佳木斯码头。翌日,苏联红军第六三二步兵团开入佳木斯。
从此,佳木斯人民从日本和伪满洲国的残酷统治下获得解放。

  8月 16日 佳木斯市地方治安维持会成立,伪市长段宝堃为会长,大资本家曲子明为副会
长。25日改为由国民党控制的中国战后复兴委员会佳木斯地区本部,曲子明任委员长,段宝堃
下台。

  8月 以伪马车组合长曹芬亭为首的民警团成立。

  △ 佳木斯“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成立,负责人为曾参加过抗日活动的赵子学和井田。

  △ 伪三江省长路之淦、伪第七军管区司令吕衡、伪军少将旅长王嘉善等一批日伪军政官
员,在逃往依兰县途中被苏军俘虏,关押在东郊蒙古力原伪军兵营。

  9月3日 原东北抗日联军七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彭施鲁带领40余名抗日联军干部,从苏联远
东营地抵达佳木斯,开辟党的工作和人民政权建设。彭施鲁时任驻佳木斯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
副司令员。

  9月6日 彭施鲁会见赵子学和井田,认定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是进步团体。支持他们发展
组织,扩大武装,同日伪残余势力和国民党破坏活动进行斗争。

  9月上旬 中共佳木斯地区委员会正式成立,彭施鲁任书记。

  9月中旬 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改为 “佳木斯人民民主大同盟”。选举罗庆本为名誉委员
长,赵子学和井田为副委员长。总部直辖手枪队、警卫排和汽车大队等,配合苏联红军维持地
方社会治安。

  9月 中国国民党佳木斯地区党部成立,张人天为书记长。 随后中国国民党桦川县党部在
佳木斯市成立,负责人为李广德。

  10月初 国民党先后成立东北党务专员驻佳木斯办事处和国民党合江特派员工作本部。

  10月5日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在今西林公园西园落成。

  10月 国民党成立东北先遣军宣抚师。军统特务组织派冯守坤、孙守山来市内建立佳木斯
分组。

  11月 7日 由八路军山东滨海支队一部改编的三江人民自治军进驻佳木斯。孙靖宇为司令
员,戴鸿宾为副司令员。随即建立三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孙靖宇为专员,戴鸿宾为副专员。

  11月 8日 佳木斯人民民主大同盟砸碎中国国民党佳木斯市党部的牌子。从此,国民党市
党部及其特务组织潜伏地下活动。

  11月17日 延安派往东北的干部20余人由李延禄、李范五率领抵达佳木斯,随即成立中共
合江省工作委员会,李范五任工委书记兼三江人民自治军政委。合江省工委接替中共佳木斯地
区委员会的工作。

  11月20日 佳木斯市中苏友好协会成立,李延禄任会长。

  △ 合江军政干部学校成立,李延禄兼任校长。

  11月21日 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撤销三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合江省政府。李
延禄任主席,李范五任副主席。合江省辖依兰、抚远、勃利、同江、富锦、桦川、汤原、鹤立、
萝北、绥滨、佛山、密山、虎林、饶河、宝清、林口、鸡宁、东安、通河等19县和佳木斯市。
省会设在佳木斯市。

  11月22日 吕清、孙西林带领60余名干部从延安到达佳木斯。吕清任三江人民自治军副政
委兼政治部主任,孙西林任中共合江省工委委员。

  11月24日 苏联红军卫戍司令部鉴于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有外交关系,要求三江人民自
治军800余人撤出佳木斯市,调防依兰县。

  11月25日 合江省政府决定设立佳木斯地区专员公署,管辖佳木斯市和桦川、汤原、依兰、
勃利、方正、通河等县。

  △ 佳木斯市成立保安大队。大队长尹先明,教导员李万杰。下设3个中队,共360 人。
主要任务是维持社会治安,保卫省、市党政机关。

  11月 中共合江省工委决定接管所辖地区各级临时政权机构,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佳木斯
市划分为5个区,区下设甲、牌。市郊农村分别划归各区管辖。

  12月初 中共佳木斯市委员会成立,对外称佳木斯民运工作委员会。高大钧任市委书记,
李海光负责组织,王炳坤负责宣传。

  12月上旬 高大钧率李海光、王炳坤和曹林等 4人进驻佳木斯人民民主大同盟对其进行整
顿。由于该组织人员成份复杂,违法乱纪严重,难以彻底改造。1946年 1月,经上级批准予以
解散,其所辖武装编入三江人民自治军。

  12月18日 三江人民自治军改为合江人民自治军。成立合江军区,方强任司令员,孙靖宇
任副司令员。下辖勃利、富锦军分区。后又成立佳木斯军分区,方强兼司令员,吕清兼政委。

  12月中旬 合江省政府成立工业企业局,管理没收敌伪的粮米加工业及其它工厂。发行合
江流通券,与苏联红军票同时流通。

  12月25日 佳木斯市政府成立。董仙桥任市长,孙西林任副市长。解散战后复兴委员会。

  12月 中共合江省工委机关报《人民日报》在佳木斯市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