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形成 佳木斯市区地处鹤岗盆地的南部边缘,古生代地层(即黑龙江地质分组鸡冠山组)是本市最老的地层,出露在大来镇西南的山音一带。上段为变斑状白云母钠长片岩夹云母石英片岩、角内片岩;下段为含石墨白云母钠长片岩、石墨白云母石英片岩,以及石英变粒岩等互层。
中生代地层地质出露甚广,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及平原区新生代第四纪的底部。这层地层分白垩纪下世和白垩纪上世:白垩纪下世为猴石沟组,地层厚度为500~1 600米,自下而上为凝灰岩、砂岩、砾岩产植物化石;白垩纪上世为伊林组,地层厚度为200~ 1900米,上部为流纹岩、凝灰熔岩,下部为安山岩、凝灰岩、砂砾岩。
新生代的第三纪地层,分布于四丰山至大来岗的南山区,大致呈东北向分布,厚约10~160米。 地层组成以致密的块状或气孔状玄武岩为主,第四纪(250万年至今)形成的地层,主要分布于松花江沿岸平原及河漫滩部分,约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冲积层南薄北厚,厚约10~60米,最厚达90米。地层的组成主要为腐植土、砂砾和粘土。在造陆运动中,使佳木斯的南部相对上升,北部相对下沉。北部漫滩区由于受松花江的控制,其沉积砾砂近河床者粗,远者细。阶地沉积物系由暂时性的水流冲积而成,故颗粒近山者粗,远山者细。
佳木斯市区地质图 图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