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地质结构

第二节 地质结构




  佳木斯市地质结构,大致为洪积残积层、湖沼沉积层、冲击层和坡浅积层。

  洪积残积层 分布于一级阶地上,系由暂时性洪水冲积而成。其地质上部为洪积的棕黄色或黄褐色亚粘土,厚约5~10米;下部是残积的粘土,厚约5~10米。

  湖沼沉积层 佳木斯在白垩纪的初期,曾一度凹陷,堆积了巨厚的火山碎屑沉积岩,主要分布在高漫滩下部。上部为湖沼沉积的亚粘土,厚度 8~35米,内夹有15~20米的砂砾夹粘土的透镜体,底部为洪积的粘土夹火山碎屑沉积岩,厚度为2~7米,但分布不广。

  冲积层 第三纪初,佳木斯与鹤岗同时隆起,而又与鹤岗南断裂凹陷分开,在断裂地带充填了近千米深的新老第三纪地层,又经后来的差异升降,产生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松散沉积。主要分布在高漫滩一级附地上,为含水层,厚约30~40米。上部为1~5米的细中砂层,下部为砂砾石层。砾石含量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增多,东西向较稳定。上部的中细砂层分布普遍,直接盖在灰黑色亚粘土之上。下部为砂砾石层,黑通以西砾石含量大于50%,松江村、道德屯一带砾石含量小于30%。总的北粗南细,由南至北渐次增多。砾石的厚度也是由南到北渐次加厚。 最厚在黑通村以西,最薄在西郊原飞机场一带(合江汽车大修厂南侧)。南部厚度约5~10米,北部厚度约15~20米。

  坡残积层 系由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产生的各级地貌单元。主要分布在丘陵区,由粘土、碎石等组成,厚约5~9米,颗粒变化南粗北细,碎石逐渐减少。

佳木斯市区地质结构断面示意图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