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向阳区

第三节 向阳区



  向阳区位于佳木斯市中心地带,东起中山街与前进区为邻,西至德祥街与永红区接壤,北临柳树岛二道河子,南到四丰山水库与郊区相连。全区总面积23.84平方公里。

  向阳区为老市区,早在民国年间,即为佳木斯的中心。在1937年建市后,这一区域为中央区。管辖范围:北起松花江,南至绥佳铁路线,东至中山街,西至德祥街。1947年改称第二区。在以后的20多年里,区街名称和管辖范围变动频繁,1972年改称现名。

  向阳区辖西林、保卫、桥南、西南岗、柳树岛5个街道办事处,64个居民委。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总户数23 510户,总人口87 401人,其中男性43 963人。有15个民族,其中汉族83 191人,占95.2%;蒙古族66人,回族 878人,朝鲜族 2 006人,满族1 146人,达斡尔族10人,锡伯族16人,赫哲族 60人,其余为维吾尔、苗、壮、土家、畲、纳西族等。全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 666人。

  向阳区是佳木斯的商业中心。建镇初期,商店、作坊主要分布在正大街(今西林路)西段。民国年间,镇区向东扩展,正大街中段亦趋繁华。较大的商号有福顺泰、公利源、义兴东、福增庆、同兴合等。北市场建起“新天地”国民游艺场,内有松江大舞台、茶社、酒馆、妓院、民众教育馆、国民武术馆等,是全市的文化娱乐中心。沦陷时期,城区建设规模扩大,南岗大街(现中山街),商店、洋行、旅馆、饭店、鳞次栉比,银座町(现向阳巷)成为日本商店集中的地带。新中国成立后,商业更加繁荣。新建了一批国有商业大厦,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迅速发展。除原来西林路、中山街和通江街等繁华街道外,长安路、保卫路、光复路、德祥街等街道两侧,也纷纷建立起各类商店和饮食服务网点。仅市商业系统在向阳区的网点就有28个,占其总数的43%。商业大厦、百货大楼、纺织大楼、交电大楼及正在建设中的华联商厦等,均系批零兼营的新式大型国营商店。佳木斯商场、大世界商场和地下商业街是个体经营为主的集中场所。区内还有物资贸易中心、佳一百、佳二百、佳三百和北大荒商场等比较大型的商店。五金建材、轻工产品、日用杂货和饮食服务网点等星罗棋布。

  向阳区是佳木斯市文教卫生事业单位比较集中的地方。佳木斯医学院、佳木斯工学院、佳木斯大学、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佳木斯财税学校、佳木斯农行干校、佳木斯特殊教育中心等,均在区内。佳木斯日报社、佳木斯市图书馆、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佳木斯市技术交流馆、佳木斯市电教馆、佳木斯市青少年宫、佳木斯影剧院、合江影院、佳木斯京剧团、佳木斯评剧团、佳木斯话剧团分布在区内。还有舞厅、台球厅多处。大型医院有佳木斯市中心医院、佳木斯市妇幼保健医院和佳木斯市卫生防疫站。另有专家医院、肛肠医院和朝鲜族卫生所等。

  向阳区区街企业起步于1958年,在街道办小厂、小店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1989年,区属企业181户,职工4 438人。主要企业有建筑安装、纺织化工、运输、机械制造、印刷等10个门类。主要产品有集中电表箱、低压配电柜、汽车制动器、民用防盗门、砂轮切割片、塑料制品、纸制品、工业弹簧、印刷品、水泥构件、手套等。通过发展横向联合,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共引进人才百余人,资金330万元,开发新产品18项。198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 248万元,实现利润220.61万元。为繁荣市场,除已开设的通江、西林、向阳、桥南、近江5 处集市外,1988年又开设近江早市、客运站水果市场和百花园市场,年成交额达 4 548万元。1989年,全区销售总额完成4 365.7万元。

  向阳区属学校9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 6所。1989年在校学生 8 311人,其中中学在校生2 186人,教职员工548人。1989年,中、小学入学率均达 100%。全区有区街、企业、个体办的各类幼儿园(班)65个,幼师190名,幼儿入托率70%。1988 年兴建的向阳幼儿园,可容纳儿童400名,是全市一流的幼儿园。1986~1989年,教育经费拨款850余万元,为第四小学、第九小学、第十三中学新建教学楼12 184平方米。1980年成立的区文化馆,经常举办美术班、文艺骨干学习班、幼儿教师歌舞班、交谊舞学习班。每年重大节日期间都组织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秧歌比赛等大型活动。区属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各一处,卫生所14个,个体诊所46个,其中中医诊所22个。1989年,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85‰,全区各种传染病发病率比上年下降36%,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7%。

  50年代前,向阳区仅有西林、中山等几条柏油街道。至1989年,全区已铺设站前路、胜利路、桥南路、德祥街、通江街、近江路、向阳巷、长绿巷等柏油路11条,81%的背街小巷成为黑色路面。1979年以后,房屋建设迅猛发展,区内的近江路、沿江路、西林路、长安路、光复路、保卫路、中山街、通江街、德祥街等主要街道两侧,都建起高楼大厦。新建19个环境优美、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居民小区。 全区已植树10.5 万株,栽植各种花灌木26 600丛,种植各种花草14 400盆,修建雕塑小品56个,凉亭19座,增加绿地面积 8 300平方米。区环卫站有专业队伍148人,担负14条主要街道的清扫和51个居民委员会的垃圾清运;民办保洁员 97人,清扫保洁面达到 100%。1985年被评为省级卫生先进区。1987年被评为省级灭鼠先进区。1989年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