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富锦市经济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40年的建设,富锦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更加促进了经济和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1989年,全市实现社会总产值85 514万元,比1978年增长 4.1倍,其中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下同)实现44 270万元,比1978年增长2.4倍,比1949年增长15.4倍。 国民收入实现33 667万元,比1978年增长3.66倍。
农 业 新中国成立时,仅有耕地186.6万亩,粮豆薯总产量 15.9万吨。到1989年,耕地面积已达325万亩,粮豆薯总产量 达27.6万吨,比1978年增长22.1%。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业总产值实现16 776万元,比1978年增长74.5%。在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14 614万元,占87.1%,牧业产值1 215万元,占7.2%;副业产值400 万元,占2.4%;渔业产值336万元,占2%;林业产值211万元,占1.3 0/4。
富锦历来易受洪涝灾害。解放前,境内没有治涝排水和抗旱等水利工程。解放后,经过4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市共修筑沿江堤防56.22公里;排水沟196条,长896公里;电力抽水站2座,3万亩以上灌区2个。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截至1989年底,治理面积已达 388.5万亩,占易涝面积73.8%,其中耕地面积218.8万亩,占易涝耕地99.1%。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全市已形成粉丝、红砖、暖气片、酱菜等一批骨干企业。乡镇企业(不包括村以下)固定资产总值已达1 254万元。 1989年,乡镇企业突破历史最好水平,总产值23 030万元(其中村以下企业产值13 498万元,占59%),比1978年增长15倍。实现利润1 510万元,比1978年增长12.95倍。
工 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几十户工业企业,至1989年已发展到 190户。主要有机械、电力、造纸、建材、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酿酒、卷烟、印刷、粮食加工等行业。主要工业产品 128种,其中部优、省优产品 15种。1989年,工业总产值实现 27 494万元,比1978年增长43.7倍,比1949年增长 135倍。1978年,工业亏损 274万元,1981年扭亏为盈,到1989年实现利税3 988万元。
交通邮电 富锦市交通运输比较发达。境内有水路、公路、铁路。福利屯至前进铁路由西向东横贯境内 130公里,火车站已具备二级站规模。公路有哈尔滨至同江的富锦段,富锦至桦川、抚远、饶河、宝清及乡村公路,在富锦交叉成网。富锦港是松花江下游主要港口之一,市内有20个专业运输船队,年吐吞量30万吨左右。1989年,各种运输总量完成 242万吨,比1978年增长 71%;货物周转量25 331万吨公里。其中铁路完成5 552万吨公里,水运12 248万吨公里,公路7 531万吨公里。
邮电事业发展较快。1989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52万元,比1978年增长 21%。新建一座面积为3 700平方米,装机容量8 000门的邮电大楼,已与各大中城市联网直接通话。年末电话有用户1 355户。
商贸金融 清末,富锦陆续出现商业店铺。伪满初期一度繁荣,后来萧条。新中国成立前,全市有店铺 375家。1979年以后,通过流通体制改革,全市商业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一个以国营商业为主体,供销社为助手,个体经营为补充的城乡流通网络。截至1989年底,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到2 034家,其中个体经营1 644家。全年实现商品零售总额30 235万元,比1985年增长 75.8%。富锦被列为国家一类口岸之后,外贸额增长较快,1989年,出口2 290万元,比1983年增长93%。1989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已由1952年的100万元增至4 271.9万元,加上各项结算补助收入和上年滚存结余,总财力达8 188万元;财政总支出由1952年的 87.5万元增至7 687.2万元。收入与支出分别是1952年的82倍和 88倍。市内有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保险公司等5个金融单位,城镇储蓄所及乡镇信用社 28个。银行存款余额达18 413.4万元,为1978年的4.79倍,其中居民储蓄10 704.5万元。银行贷款58 725.7万元,为1978年的6.88倍,其中农业贷款3 458.2万元。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9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 1 403元,农民人均收入52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