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在嘎尔当(清协领衙门所在地)设有私塾一处,学生30多人。1924~1931年有县立学校40处、私塾50余处。1949年 6月,人民政府开始办学,工农子弟入学就读的不断增多。1989年有幼儿园12所,小学410所,初级中学30所,高级中学2所,农(职)业技术学校12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广播电视大学1 所,聋哑学校1所。在校学生76 674人,教职员工 4 377人。有99%的校舍实现砖瓦化。1986年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和改善办学条件先进县。高考文理科分数连居佳木斯市首位。
科学技术 1955年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8年建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到 1989年有3个科研所,18个乡(镇)均建立科委,404个村建立农民技术协会,城镇有 60个企业建立技术室。有科学技术人员6 756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91人,中级技术人员1 256 人,初级技术人员5 409人。近几年来引进推广25项新技术、新品种,其中获部级科技推广奖 2项,获省级推广奖11项。1989年取得16项科技成果,获得佳木斯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文 化 1917年始建简易戏园,1935年后陆续兴建 2座电影院,1979年以后,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事业空前繁荣。1989年,全市有电影放映点129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乡(镇)文化站18个,村文化室305个。1989年参加佳木斯市艺术节获10 项奖,名列市县评比第一名。有广播点310个,实现了调频立体声广播,电视台现有功率1 千瓦的发射机3部,辐射半径100公里。电视覆盖率100%。1984年新建1座面积1 O11平方米的图书馆,馆藏书刊53 663册,年图书流通18万册次。乡(镇)、村级图书馆(室)119个,藏书65 560册。
医疗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公立医疗机构只有县卫生院1处,区诊疗所2处,专业卫生人员38名,床位20张;个体从业人员204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年的发展,农村建立医疗站385个,有医务人员519名;市和乡镇有医院21所,医务人员916人,床位601张。
体 育 全市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13万人之多。有5万多名青少年参加冰雪活动,连续7年被省评为冰雪活动先进市(县)。1989年,在佳木斯市田径运动会上夺得团体冠军。在黑龙江省中学运动会和少年分龄赛中,夺取1枚金牌、4枚银牌、5枚铜牌。现有1座占地面积1040平方米的体育训练馆。先后为国家输送100余名运动员。他们在国内外大赛中均获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