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依兰在历史上素有“东北重镇,遐迩通衢”和“声闻黑北三千里,鸣(名)贯江南十六州”之誉。依兰是满族的故乡,清太祖六世祖女真族酋长猛哥铁木耳,曾居现依兰马大屯一带。清初,赫哲族卢、葛、胡三姓徙居依兰一带,始定三姓之名。“三姓”,系满语依兰哈喇的译语。依兰即三,哈喇为姓。
依兰历史悠久。1950年,倭肯哈达古人洞穴的发现,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已有先人活动。初为肃慎族活动地域。汉代改称挹娄。南北朝时为勿吉国中心。唐属黑水都督府辖,渤海国时德里府曾设于牡丹江西岸马大屯一带。辽代于境内设五国部(城)之一越里吉国(部)。金代于五国城旧址设胡里改路。元设胡里改与斡朵里军民万户府。明代设胡里改和屯、呕罕河等卫,辖于奴儿干都司。清顺治初年,赏世袭佐领管理三姓地方,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设三姓协领。1731年(雍正九年)设三姓副都统。管辖东至大海广阔地域,是三江平原的首府。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依兰府。1913 年撤依兰府改依兰县,1934年属伪三江省。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设依兰县政府,先辖于合江省,后隶属松江省,今属黑龙江省佳木斯市。1989年辖7个镇、11个乡(其中1个朝鲜族乡),357个村、399个自然屯。
依兰建县以来人口逐年增加,建国后更为迅速。1989年底,总人口为 360 4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6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78人。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 11个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