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依兰县位于佳木斯西南部,与勃利、桦南、方正、汤原县接壤。地处东经129°11′~130°13′、北纬45°50′~46°39′之间。东西宽75公里,南北长90公里,总面积为 4 6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山地面积50%,河流沼泽面积10%。境内有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等河流18条,山涧112条,大小山峰215座。地貌特征可概括为:远近高低起伏峦,沼泽漫岗绕平原,深沟洼谷江河网,五山一水四分田。
依兰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2.6~3.1℃,历年极端最高气温零上38.6℃,最低气温零下37.2℃。最冷月为 1月,最热月为7月,积温偏差较大,为积温不稳定区。
土壤有暗棕壤、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水稻土、河淤土7个土类、16个亚类、33 个土种。其中黑土面积为174.7万亩,占土壤总面积25.2%;暗棕壤面积为330.3万亩,占总面积47.7%。
天然植被多分布在低山区、漫山区、洼地沼泽区。低山区以红松、云杉、冷杉为主,并有大量的疏林迹地。漫山岗区为原有大量疏林、灌丛和草甸,次生林已遭破坏。洼地沼泽区以漂垡、苔萱、小叶章草丛为主。草原区全部垦为农田,已无天然植被。
地势四周高耸,中部低洼,历史上水灾频繁。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至1911年(宣统三年)共有7次特大水灾。1929年8月2日,县城西南一段土堤被水冲毁,水头高达3米,城内一片汪洋,损失巨大。1932年水淹县城,水位超江堤1米余。 海星号轮船过堤航行,为90年来最大洪水。新中国成立后40年来,较大洪水达11次,平均3—4年一次。1960年是依兰县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为99.09米,超过危险水位 4.09米。雹灾每年平均出现2~3次,最多年出现4~5次。春季旱涝交错,前春常内涝,后春易干旱。 并有严重内涝区。夏涝约每两年1次,严重内涝3~5年1次。
依兰土地开发较早,金代设置胡里改路治时,即指令“予民耕种”。清初,放旗地耕种,光绪末期全面开禁,大量放荒垦植。现有土地6 924 045亩,可耕地2 686 511亩,占38.8%。加之巴彦哈达山、拉哈埠山逶迤起伏,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纵横其间,宜于发展农、林、渔业。
矿产资源以煤为主,储量约 3亿多吨。还有石灰石、油母页岩、铁、砂金、石英石等,产地44处。
水产资源有鱼类13科,63种。
林地面积288.7万亩,占总面积41.7%,森林覆盖率 26.4%。树种有红松、云(冷)杉、樟子松、落叶松、黄檗、柞树、白桦、榆树、椴树、山杨、柳树等 20余种。活立木蓄积量970万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占总蓄积量的93%。
野生植物有蕨菜、薇菜、蘑菇、猴头、木耳等山野菜,山葡萄、松籽、核桃、猕猴桃等山野果,龙胆草、桔梗、平贝、党参、人参、百合、五味子等药材。
野生动物有珍奇的獐子、青羊、猞猁、狐狸、飞龙、水獭、黄鼬、野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