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依兰学校教育的历史较长。清朝末年,有 7所官学。民国年间增设两所中学。伪满时有中学1所、小学25所,学生5 000余名。解放后,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48年,小学发展到106所,学生8 590人。1964年,小学增至362所,学生36 545人;中等学校增至23所(含师范学校1所,中专3所)。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89年,有小学 347所(含聋哑学校1所、少数民族学校11所),在校学生51 979人,是解放前的10倍,小学普及率达到97.3%;中学26所(其中初级中学22所,完全中学3所,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0 829人,比1952年增长21.6倍;中等专业学校 3所。工农教育的普及面不断扩大,除普遍对青年职工进行初中文化补课外,还办有职工中专班、函授中专班、中级医士班、电大分校等。1989年,中小学校舍砖瓦化已由1985 年的41%上升到80.3%。
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群众性的科学试验活动逐步开展起来。1979年前,全县共出科技成果55项。80年代,科技工作发展步伐加快。1985年有科技人员1、286人,建起各种专业学会、协会27个,获得科技成果114项。1989年有科研单位3个,科技人员增加到7 435人(其中高级68人,中级1 323人,初级6 044人),各种专业学会增至327个。以县科技情报所为龙头,建起18个情报站,情报信息员 602名,形成县乡村三级情报网。1989年,依兰被确定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三江平原开发试验示范县、黑龙江省创建科技兴农示范县、国家科委重点联系县。承担三江平原山地丘陵以林为主、次生林改造、立体开发和三江平原甜菜“高产糖”栽培技术研究两项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农科院12个研究所确定的16个科研示范项目,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07万元。生产碱式氯化铝的新工艺在国内居领先地位。
文 化 依兰文物管理所是省重点文物馆所之一,藏有文物303件。境内有3处历史文化遗址为省级保护单位。县城在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已有剧院。民国和伪满时期,戏院规模扩大,陆续创办书馆、茶社。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站)、图书馆、电影院、广播站相继建立。1989年,全县有文化馆、站18个,村文化室327个,占村屯数的96%。城乡流动图书站 35处,图书室318个。县图书馆藏书75 654册。电影放映单位97个。乡镇广播站18个,村广播室357个,村通广播率90.8%。电视覆盖人口28.8万人,覆盖率为80%。 群众文学艺术创作465件,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诗歌110首,小说、曲艺作品72篇。
医疗卫生 1989年,全县有医疗卫生单位47个、村级卫生所343个,床位635张。卫生技术人员89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110人,医师151人。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为96.4%。有幼儿园192处,入园儿童4 000多人。1989年对13 680名妇女进行妇女病普查,普查率为24.8%,对其中6 458人进行治疗,治愈率为 82.5%;对0~7岁儿童18 405人进行健康检查,占儿童总数的84%。
体 育 在清代以前有骑马、射箭、武术等民间体育活动,参加人数不多。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和群众体育都得到迅速发展。1989年有体育教师 161人,中小学生达到体育锻练标准的有10 253人,占学生总数的11.2%。体育裁判员76人,参加体育竞赛的运动员7 800人,其中符合国家级标准的运动员150余人。有大型体育运动场 1处,小型体育场遍布城乡。体育器材不断更新和增加,群众体育队伍继续发展壮大,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