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汤原县文教卫生设施很少,设备简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教育、文化、科技、体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教 育 汤原县的教育事业兴办较早,近年变化尤大,曾多次受到省、市嘉奖。县内设有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汤原工作站,1989年底,经电大统一考试获得毕业证书的共达 286人。中共汤原县委党校受省电大和哈师大、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的委托,连续举办二届 3个大专班,毕业145人。省教育学院还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开设高师函授班,学员209人。1989年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学31所,在校生18 812人,中学教职工1 635人。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至1989年,全县共有1 030人考入高等学校。小学285 所,在校学生46 330人,教职工2 386人,小学入学率为98.6%。幼儿园20所,入园儿童6 577人,幼儿教职员工325人。1988年,扫盲工作被国家教委命名为扫盲先进县。在普通教育中,有少数民族学校19所,其中重点高中1所(在县城),普通中学4所,小学14所。中学在校生1 864人,教职员工130人。另有社会力量办学8所,专职教师27人。

科学技术 截至1989年,全县获得各项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6 102人,其中高级职称 74人、中级职称1 107人、初级职称4 921人、应聘在职的 6 010人。1978—1989年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级的奖励。其中劈离砖、NGTC石膏棚壁板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会金奖。宽幅塑料中空板、石棉水泥小波瓦、ZR—柴油添加剂获银奖,其它省级科技成果共8项。

  文 化 解放初期,汤原县建有鲁艺文工团,后与省内文工团合并。1958年组建汤原评剧团,虽几经波折,如今依然活跃在城乡文艺舞台。1983年成立朝鲜民族歌舞团,闻名全省,后与外地歌舞团合并。现有文化馆、站16个,影剧院10座,录像放映点 7处,16个乡镇均有电影放映队和文化站。县文化馆新建3层楼房一座,建筑面积765平方米,设有游艺室、展厅、歌舞厅等。县图书馆建筑面积584平方米,藏书 4.1万册。县文物管理所收藏、陈列历史文物420余件。广播电视普及全县。县有广播电台,可直接转播黑龙江省电台二套节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1989年建成调频电台。县电视台覆盖半径35公里。另外设有微波站和地面卫星接收站,传输广播电视节目。建成调频电台后,县至乡镇的信号专线已撤除,乡至村屯仍由专线传输,现有专线416.6对公里,338.6单公里,广播喇叭30 053只,入户率78.1%。县电视台和电台均有自办节目。

  卫生体育 1989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3个,床位655张,比1979年增加124张;医务人员1 480人,是1979年2.37倍。省农场总局精神病防治院座落在县城北郊,有病床200张,医务人员138名。每万人拥有病床3.1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9人。

  县体育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内辟篮球场地4个,足球场地 1个,排球场地2个。还有400米跑道、4层看台,比较标准的田径场地1个,可容纳观众 2万人。各单位有比较合乎标准的篮球场134个,足球场26个,排球场56个,250平方米以上的滑冰场 7个。经常举办各类体育竞赛。年年举办朝鲜族体育运动大会。历年在参加各个级别的诸类比赛中,荣获全国冠军 2项、全省冠军11项,市级夺魁更多。为上级专业体工队输送一批优秀人才,有2人进入国家队,5人进入省级队,65人进入市级队。现有国家级运动员16人,裁判员57人。其中运动健将 5人,一级运动员3人,二级运动员3人,三级运动员 5人。县内还有乒乓球协会、象棋协会、老年体育协会等群众体育组织。连年被省政府评为“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运动”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