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城乡建设

第四节 城乡建设



  桦川设治以来,辖区多次变化,县治几经搬迁,城乡建设起步较晚。

  解放前,城乡住宅主要是草泥结构,简陋狭窄。县城悦来镇于1912年修建青砖泥瓦的县公署和监狱。1915年后,各商号开始修筑砖瓦结构房屋。1964年县政府迁回悦来镇后,房屋建设加快。至1989年,已建起楼房51座,砖瓦结构住宅 597 804平方米。县城职工都住进砖瓦平房,部分职工住进楼房。农村于60年代开始建设砖瓦房,现有15%的农民住进砖房。

  县城道路修建始于1912年,主要道路以大十字街为中心,南北2.5公里,东西3公里,两条十字街为沙石路面,其它则为土路。新中国成立后,镇内道路经4次修筑,现已形成南北5条街和东西16条路。全长60.5公里,是解放前的 2.5倍。1958年开始修乡道,1964年开始修村道,各村之间常年通车。1989年,全县沙石乡道503公里,比1949 年增长 10倍,比1976年增长1.5倍。乡间各村内道路也有很大改善。县城于60年代中期开始植树绿化,相继在城旁、堤旁、路旁植树造林。至1989年,镇内共有护城林、护堤林、护路林、庭院林 6.2万株。农村“四旁”也普遍绿化。80年代以来,在县城加强了废水、废气管理,关停和搬迁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化工、皮革等工厂,并修筑 2公里的地下排水道。在农村,通过加强“两管”(管水、管粪)、“五改”(改厕所、改炉灶、改水、改环境、改畜舍),已有 180个村改良水井4 066口,建厕所1 482个,修畜圈10 372 个,改炉灶3 441个,植树 87.9万株,整修街道183 190米。因而使城乡污染源减少,环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