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文教卫生

第五节 文教卫生



  教 育 1909年桦川设治时,只有苏苏屯和会龙山两所小学。民国初年,随着移民的增多,学龄儿童越来越多。在民众的推动下,县公署开始兴办学校。至1931年共建中、小学28所,在校学生 3 324人。由于穷苦人家子弟无力上学,儿童入学率很低。沦陷初期,由于日军入侵时的破坏,大部分学校停办。后期经恢复和新建,中、小学达到47所,在校学生 4 453人,占学龄儿童 7.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1949—1989年,县人民政府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10%兴建学校,使教育的发展基本适应经济建设的速度。至1989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11所,在校学生44 605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8.4%,中学普及率达到 86.5%。向大学和中专输送 1 500名学生。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也不断加强,办学方式越来越多。

  科学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发展科技事业,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科技事业开始振兴。 1989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 860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3 40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876人。

  1965—1989年共有100多项县级和省级发明成果。1989年获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获 1项省
级科技进步奖。

  文 化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流行的文艺形式只有大鼓书、二人转、大秧歌等。新中国成立后,从1958年开始,相继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新华书店等文化事业单位。1989年全县有电影放映点95个、文化馆(站)14个、图书馆(室)36个、有线广播站16个。现在家家能听到广播节目,50%的家庭能看上电视,90%的人能看到电影。县新华书店自1966年开业以来,方向端正,服务主动,效益较好,多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单位称号。

  医疗卫生 解放前,桦川缺医少药,各种疫病不断流行,劳苦人民贫病交加。新中国成立后,县、乡设立卫生院,村设卫生所,基本形成了卫生医疗网。1989年,全县有卫生机构22个,其中县立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5 个,还设有结核防治所、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卫生防疫站、卫生进修学校等。共有医护人员609人,其中中级以上医师159人。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症县内皆可诊治。年诊疗7.7万多人次,健康检查1 500余人,床位使用率达60%。桦川为地甲病多发区,据1975年调查,最严重的苏家店镇集贤村有患者859人,占全村人口的65.4%。群众形容为“痴茶呆傻满街走,聋子哑叭摆划手,粗脖梗人人有,大气瘰像个柳罐斗”。1978年,党和政府组织各级卫生人员深入该村全力开展防治工作,利用打深井改水、食盐加碘、药物治疗等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基本上控制了病情。联合国卫生组织官员来此考察,给予很高评价。

  体 育 1972年成立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以后,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不断增加。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县体育运动会,球类、棋类、体操等竞赛活动经常开展。多数城镇居民参加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户外活动。乡镇农民的体育锻炼正在兴起。星火朝鲜族乡农民常年坚持体育锻炼,每年都举行一次传统性的朝鲜族体育运动会。每逢运动会,人们如过盛大节日。1974年成立了县业余体校,培养体育人才。1983—1986年,在全国、全省田径比赛和少年速滑比赛中获24块金牌、31块银牌。为省、市输运动员40余名。1989年获得国家级金牌1块,银牌3块,铜牌3块。获市速滑团体甲、乙两组第二名,有6人获得第一名,向上级输送运动员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