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置沿革
第一节 建置沿革
桦南建县较晚,但开发较早,迄今已有 500余年的历史。明朝正统年间于依兰设和屯卫,桦南地区即为其所辖。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设置依兰协领,1731年(雍正九年)设三姓副都统,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改称依兰府,桦南地区均归其所辖。1909年(宣统元年)依兰府增设桦川县,全县设12个区,其中在今桦南县境内北部和东部设归仁、永丰、久泰、养正、履安 5个区。此后,今桦南北部和东部地区归属桦川县,西部和南部地区归属依兰县。
1913年,依兰府改为依兰县,在今桦南县西部土龙山镇设第三区,其南部公心集、小八浪、九里六、大八浪等属依兰县第四区所辖。
日伪时期,桦川县将5个区改为6个区,今桦南县境内的孟家岗镇为第六区,下设14个甲。依兰县第三区改设太平镇保,下设9个甲、841个牌;又在今桦南境内的九里六、公心集、小八浪设3个甲、180牌。日本投降后,1946年6月,合江省政府建立桦南县,因地处桦川1县南部,故名桦南。全县设3个区16个乡。1948年依东县撤销,将其一、二、三区合并归属桦南县。1950年,全县设10个区,126个村。1956年,桦南并入桦川县,县政府设在湖南营镇。当年9月,实行乡制,全县划为1镇、37乡、209个行政村。1964年,桦川与桦南分设,恢复桦南县建制。桦南县政府仍设在湖南营,设14个公社、162个大队。 1966—1972年增设梨树、二道沟、明义和八虎力人民公社。1984年,土龙山、孟家岗、石头河子 3个人民公社改为镇,其余的改为乡。1989年,全县划分为6镇、13乡、287个行政村。
1989年,桦南县总人口41.5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4人。有汉、满、朝鲜、蒙古、回、壮、苗、锡伯、土家、赫哲、黎、达斡尔、彝族等1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4.8%,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2%。土著满族人居多,汉族人移入时间较晚。 乾隆、嘉庆时期始有汉族人移入境内。1860年(咸丰十年)以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湖南、辽宁等地汉族人大批移入,在境内从事农业生产和工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