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经济建设

第三节 经济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桦南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工农业生产及各项事业都有显著变化。1989年,全县实现社会总产值57 403万元,国民收入29 241万元,人均收入 719元。工业总产值达36 270万元,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79倍,平均每年递增4.1%。

  农 业 解放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开展合作化运动,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作物产量不断上升。自1957年培育成功荆山璞大豆优质高产品种后,全县开始大面积种植,平均每年播种面积443.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6.3%。大豆商品率占商品粮总量的 56.9%。其它经济作物发展也很快。但60年代初期由于“左”的错误和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农业总产值下降。1960—1962年平均年产值3 145万元,比1949年低414万元。1965年以后恢复到50年代水平。70年代,由于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土地的开发以及良种、化肥、农药和其它农业新技术的大力应用,粮食产量年平均比60 年代提高28.4%,农业总产值年平均比 60年代提高21.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在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16 431万元,比1978年增长43.5%,比1949年增长230%,197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 4.35%。1989年,粮食产量23 150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26%。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1989年,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8 509千瓦特,小型及手扶拖拉机6 191台,大中型拖拉机946台,排灌动力机械8 063 千瓦,载重汽车89辆,机耕面积达809 29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

  工 业 解放初期,县内只有少数手工作坊,加工油、酒、米、面,生产锄、镐、刀、镰之类。50年代增加一些粗瓷碗、民用缸、鞋帽和机械维修。 60年代后,由于国家投资,新办一些工厂,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缫丝、机械、日用陶瓷等发展较快,柞蚕丝开始销往日本。1983年,地方工业一举摘掉连续16年亏损的帽子,实现利税63万元。1989年已建立起以国营工业为主,集体工业为辅的采金、煤炭、电力、机械、粮食、食品、酿酒、皮革、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达到 19 839万元,比 1978年增长92.74%,是1949年的22倍。 工业产值自1978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6.78%。主要工业产品有水泥、黄金、石灰石、煤炭、食油、白酒、葡萄酒、木制品、丝织品、橡胶制品、红砖、水暖件、日用陶瓷、锦砖、中小农具等。地产山葡萄酒畅销许多省市。锦砖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丝绸厂利用新工艺生产的天蚕丝出口创汇,曾获国家经委颁发的金牌奖。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1949年工业农业构成比例为 3.5:96.5,1989年为37:63。黄金生产历史悠久。驼腰子乡、石头河子镇的黄金开采已有300余年,最多年产量1万两。新中国成立后,生产黄金总量23万两。

  交通邮电 1989年完成客运量235.8万人,比1949年增长近 100倍。客运周转量8 800万人公里,比1978年增长近两倍,比1949年增长30多倍。1989年完成货运量95万吨,比1978年增长4万吨,比1949年增长41倍。货运周转量4 858万吨公里,比1978 年增长7倍,比1949年增长近100倍。地方公路完好率由1987年的50%上升到61%。运输企业实现利润 31万元,比1978年增长15.7%。

  邮电事业发展迅速。有邮电局1个、支局17个、邮电服务点611个。1978年 1月,县内电话全部实现拨号对讲。1989年有电话1 220台,比1978年增长近1倍;电报79 053份,比1978年增长近1倍;邮电业务总量收入110.6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9倍。

  商 贸 1989年,全县共有商业网点2 490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181家,集体所有制商业334家,个体所有制商业网点1 975个。商品零售额15 885.1万元,其中国营商业 9 154.6万元,集体所有制商业5 752.9万元,个体商业977.6万元;国营商业、集体商业均比1978年增长近2倍,比1949年增长100倍。改革开放以来,各类商品零售额普遍增长。与1978年相比,吃的提高3倍,穿的提高近5倍,用的提高近 3.5倍。对外贸易发展更快,1989年,对外出口商品收购总额3 915万元,比1978年增长46.5%。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善提高。1989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42元,比1978年提高1.5倍;职工人均工资1 383元,比1978年提高2倍。